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漓江治理的“陽朔答卷”

2025年10月27日11:46 |
小字號

清晨的漓江,薄霧如紗纏繞著群峰,竹筏推開粼粼碧水,兩岸鳳尾竹隨風搖曳。舉目遠望,天湛藍而遠闊,朵朵浮雲似伸手可玩,兩岸奇峰聳立,似迎面而至,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畫卷徐徐展開。

在這幅動人景致裡,總有一群“不同”的人映入眼帘,一支由陽朔縣多部門組合的執法隊伍和參與執法行動監督檢查的人大代表沿著江岸前行,他們仔細查看漓江流域排污口整治、岸線修復、違法捕撈情況——這正是人大代表參與《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執法檢查監督的場景。

誰能想到,這般清麗的景致背后,曾藏著“母親河”的窘迫——“我小時候,漓江的水沒有那麼清,垃圾很多,江面上經常漂浮著塑料袋和一些漁網。岸邊也有非常多的生活垃圾,看到以后覺得很不美觀,就會很心痛,這影響了漓江的生態美。”楊堤鄉浪石村委全家洲村民楊有發說。

在漓江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楊有發,對漓江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在他看來漓江是“母親河”,養育了他和村民們,漓江就是村子的“房前屋后”。他親歷了漓江的“蛻變”:過去,部分沿岸村民的環保意識不強,傾倒垃圾、直排污水的現象時有發生,村民過度捕撈、非法狩獵,連江裡的魚蝦都日漸稀少。面對這一問題,陽朔縣各級人大代表主動“亮身份”,深入沿岸村落、民宿調研,召開群眾座談會收集訴求,在陽朔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黃照文代表提出了《關於對漓江進行科學治理、有效保護的建議》,趙繼來、盧智福、趙鳳英代表提出了《關於推進漓江沿岸農村污水處理的建議》,為漓江治理貢獻代表力量。

陽朔縣人大常委會立足漓江生態實際,廣泛調研,收集意見建議,在陽朔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陽朔縣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禁止種植速生桉的議案>的決議》,在陽朔縣第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出《關於禁漁禁獵的決定》,明確禁漁區域、時段及懲戒措施,為漓江生靈撐起“保護傘”﹔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訂、《桂林市漓江洲島灘涂保護規定》制定提出20多條意見建議,以法治力量守護漓江生態底線。

“以前江面常有非法網箱,魚蝦越來越少,現在禁漁禁獵后,連白鷺都天天來棲息了。”興坪鎮漁業居委老漁民黃月創的感慨,道出了人大監督帶來的生態之變。陽朔縣人大常委會成立“生態環保的最嚴監督”工作專班,以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組織全國區市縣鄉五級代表開展調研,撰寫調研報告,推動漓江上“綠色游船”、“綠色排筏”升級改造和沿江兩岸的污垃處理設施建設。如今,1000艘電動排筏取代了轟鳴的燃油筏,游客能清晰聽見山歌與鳥鳴。“以前開燃油筏,一天下來滿身油味,現在電動筏又安靜又干淨,旺季每月能賺七八千,比捕魚時翻了幾番。”筏工黃高遠的賬本,見証了監督實效帶來的民生改善。

生於漓江畔的“漁二代”黃高遠,親眼見証過無序開荒、網箱養魚導致的漓江生態受損。作為桂林市、陽朔縣兩級人大代表,他提出《關於加大對漓江流域生態保護及修復力度,出台相應措施實施退果還林,恢復自然生態的建議》,獲評全市優秀代表建議。為幫助漁民轉型,他牽頭推出“全員銷冠計劃”,引導市縣鄉三級代表助力農特產品銷售、民宿拓客,推動漁業居委漁民全部轉行從事旅游相關產業。如今,漁業居委桂北特色民居錯落有致,竹筏搖曳迎客,“以前靠打魚謀生,吃了上頓愁下頓﹔現在開民宿、做筏工,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們的笑容裡滿是幸福。“漓江是母親河,保護好她才有錢賺、有好日子過。”這是他常挂在嘴邊的話,更是代表履職的初心。

生態保護從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陽朔縣人大常委會以“漓江保護日”為紐帶,構建“人大牽頭、多方聯動、全民參與”的共治格局。自2022年起,陽朔縣連續四年高標准開展“4·25漓江保護日”系列活動,縣人大常委會牽頭組織增殖放流、垃圾清運、生態添綠等行動,通過“大手拉小手”“禁漁禁獵倡議”等形式凝聚共識,在人大監督推動下,漓江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水質保持II類標准,地表水水質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陽朔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漓江治理入選國家首批“美麗河湖”案例。

從“柴油筏轟鳴”到“電動筏輕漂”,從“漁民靠江吃江”到“群眾護江富江”,漓江的蝶變見証著陽朔人大的履職擔當。如今的漓江,青峰如黛,碧水如綢,游客紛至沓來,群眾安居樂業。

來源:陽朔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責編:許藎文、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