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廣西

廣西橫州茉莉花:為殘疾人生活帶來清甜

本報記者 呂九海 文/圖
2025年10月27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雷少學在花田內採摘茉莉花。

一名殘疾婦女在就業幫扶基地制作香包。

“我的右手不能用力,只能用左手摘花,這一畝半地大概能摘十來斤。”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橫州市校椅鎮石井村中華茉莉園,肢體三級殘疾的花農雷少學頂著草帽,輕輕地將茉莉花苞捏下裝入袋中。

秋日的茉莉花田烈日當頭,卻掩蓋不住雷少學臉上真切的笑容。他和記者算起了賬:每天早上去香包制作車間看管4小時機器,每月可拿1500余元﹔其他時間去採摘、售賣茉莉花,一年總收入能有三四萬元。“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日子踏實多了!”雷少學嘴上說著,手裡的動作也沒停下。

花農們每天都盼望著中午的太陽更晒些,因為陽光是茉莉花產生清甜香味的“催化劑”。充足的日照有利於茉莉花積累養分並合成大量的芳香物,而一旦到了雨天,茉莉花的品質和保鮮期就會大打折扣,售價也從每斤最高20元降至6元。雷少學說,茉莉花摘下枝頭,保鮮期不過兩三天,“摘下后必須當天賣,花開了香氣就散了”。

為了盡可能延長茉莉花的香氣,手藝人想出不少辦法,制花茶、做香包、提煉精油……各式各樣的衍生品為殘疾人家門口就業提供了更多機遇。

花色素淨,花香清甜。在橫州市陽光助殘就業幫扶基地,手藝人蒙秀萍飛針走線,將剛摘下的茉莉花編成一串精巧的手串,等待它在游客手腕上散發芬芳。

蒙秀萍因小兒麻痺致殘,對她來說,茉莉花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前些年,在外打工的丈夫突發疾病無法工作,她既要在家裡的茉莉花田裡操勞,還要照顧丈夫,家庭收入勉強維持日常開銷。2023年,她在家門口的幫扶基地找到這份工作,負責制作茉莉花花環、手串、香包,還帶著小朋友體驗研學課程,月收入能有近3000元。

“我每天來這裡做幾小時工,也可以拿回家裡做,做好后按照茉莉花手工藝品的種類和質量計件算錢。”蒙秀萍說,從家裡到基地騎車只要5分鐘,工作時間靈活,也不耽誤照料家庭,她對這份工作很是稱心。

怎樣才能讓茉莉花產品更具競爭力?蒙秀萍沒少花心思。基地安排去杭州培訓,她把更精細的手藝技法帶了回來﹔覺得壯錦被子的圖案好看,她和同事們把非遺壯錦元素融入香包設計中。“基地和殘聯支持我們工作,我們也願意多做一點。”她說。

類似的增收故事,在就業幫扶基地頻頻上演。2025年,橫州市殘聯聯合橫州市茉盛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設立“陽光助殘就業幫扶基地”,結合殘疾人需求設置電腦繡花、裁縫、手工制作、保潔等崗位,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全球10朵茉莉花,6朵來自廣西橫州。數據顯示,橫州市2024年茉莉花種植面積超13萬畝,茉莉花(茶)產業綜合總產值突破180億元,帶動34萬花農增收。

“依托本地茉莉花、甜玉米等特色產業,我們針對殘疾人不便外出、需顧家庭等難點,通過課堂培訓、田埂教學、物資支持等方式扶持殘疾人在家門口參與生產,目前已有976名殘疾人受益。”橫州市殘聯副理事長楊子飛表示,將持續探索就業助殘模式,力爭讓每一位有就業意願和能力的殘疾人品嘗到產業發展的甜味。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0月27日第05版)

(責編:李敏軍、龐冠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