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廣西凌雲:瑤鄉大壩稻浪黃 機收歡歌谷滿倉

2025年10月20日11:59 |
小字號

金秋時節,廣西百色市凌雲縣沙裡瑤族鄉大壩的4000余畝晚稻褪去青綠,悄然換上“黃金甲”。微風拂過,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曳,層層疊疊的稻浪如金色綢緞般起伏舞動。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稻香,仿佛大自然奏響的豐收序曲,為這片田野平添幾分靈動與愜意。

金色稻田

金色稻田

連日晴好,正是搶收好時機。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戶忙碌的身影,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手腳麻利不停歇,一幅生動的豐收畫卷在田野間鋪展。“轟隆隆,轟隆隆……”十幾台收割機如“鐵牛”般在金色稻浪中往來穿梭,割稻、脫粒、裝袋,一氣呵成。金黃的稻谷順著輸送管嘩嘩傾瀉,不一會兒就將農戶備好的袋子裝得滿滿當當。

群眾在田間檢驗收獲的谷物

群眾在田間檢驗收獲的谷物

“今年我種了20多畝,今天開鐮,估計能比去年多收15%,這下心裡踏實了!”當地群眾肖高棟手捧剛收的稻谷,仔細端詳,顆粒飽滿,色澤金黃。他笑著說:“先留足一家人的口糧,剩下的都賣給合作社,省心又劃算!”

這沉甸甸的豐收,不單靠天時,更有科技與政策的“雙保險”作為堅實支撐。沙裡瑤族鄉推行“黨支部+協會+基地+農戶”模式成效顯著,今年全鄉水稻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選用的野香優、中浙優8號等優質品種,從源頭上就瞄准了高產與優質。

“要牢牢守住‘糧袋子’”沙裡瑤族鄉人民政府副鄉長王豐廣介紹,從育秧插苗到田間管理,縣鄉兩級農技人員全程跟蹤,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施肥、防治病虫害,免費提供連飛防作業等。收割季節,鄉裡協調農機合作社調集10台適應山地作業的收割機,並落實農機補貼,農戶既節省了成本,效率又成倍提升,“糧袋子”牢牢守住。

收購機在田間穿梭作業

收購機在田間穿梭作業

據悉,沙裡瑤族鄉與縣農業農村局聯合組建農技服務隊,從選種、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同時堅持生態種植,全面使用有機肥,推廣煙稻輪作模式。這樣種出的大米,天然自帶香氣,品質有保障,銷路自然不愁。

好米更需賣好價。沙裡瑤族鄉致力打造“沙裡生態大米”這一金字招牌,成立凌雲縣壯鮮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借助“凌雲好貨”等官方電商平台,依托廣西壯志凌雲文化傳媒公司、縣供銷社、廣西交投集團等第三方進行多渠道推廣鋪貨,推動瑤鄉泥土芬芳的優質大米遠銷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個省市。

據了解,今年沙裡瑤族鄉稻谷產量預計達3849.6噸。如今,“沙裡生態大米”產業不僅是當地農戶的“錢袋子”,更成為增收致富的“金名片”。從田間機械化高效收割,到產業鏈上的品牌賦能,這一穗穗沉甸甸的稻谷,既守護了糧食安全,也映照出農民越來越紅火的好日子,交出了一份實實在在的雙贏答卷。(牙宏威 劉宗升 何明東)

來源:凌雲縣委宣傳部

(責編:李敏軍、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