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萬屯“燕”歸來
——新時代踐行“千萬工程”的玉林答卷

千村萬屯“燕”歸來推動產業回歸、項目回遷,讓玉商玉工在家鄉安心創業就業、舒心生活。
茂林鎮鹿塘社區通過文旅融合與環境整治,提升了社區“顏值”與居民生活品質。圖為煥然一新的朝陽裡營地太空艙。
智能方艙種植秀珍菇實景圖。
【引言】燕陣歸來:從“孔雀東南飛”到“春燕銜泥歸”的深刻變遷
初秋時節,北流西埌鎮木棉村鄉村產業園自動化生產線上——金黃的百香果沿著傳送帶流轉,分揀、清洗、挖漿、選漿、罐裝、包裝一氣呵成。“兩年前,這裡還是塵土飛揚的洗砂場,現已成為年產值幾千萬元的百香果加工廠,能帶動100多個鄉親在家門口就業!”玉商回歸創業者、廣西桂之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冬,語氣裡滿是自豪。
“以前在廣東打工,一年才得見孩子一面﹔現在家門口做工,月薪4000多元,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陪伴孩子。”正在挖果漿的女工陳梅,嘴角揚起的笑意裡,藏著千萬返鄉玉工家庭最朴素的幸福。
曾經,“孔雀東南飛”是無數玉林人無奈的選擇﹔如今,“春燕銜泥歸”已成為這片熱土上最動人的風景。
玉林,作為全國著名僑鄉和廣西勞務輸出大市,有160多萬人外出經商務工。這一方面積累了寶貴的外部資源,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地鄉村振興面臨嚴峻考驗——如何盤活3.88萬畝閑置土地與135.31萬平方米空置廠房?如何應對鄉村“空心化”以及背后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現實問題?
推進鄉村振興,玉林的核心難題鮮明地擺在面前:如何打破“勞動力外流—土地閑置—鄉村空心化”的困局,將在外僑商玉商玉工的“人才紅利”“資源紅利”,轉化為驅動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轉機始於2023年8月。玉林市將“玉商玉工回歸”作為“一號工程”高位推進。兩年來,730個回歸項目落地生根,1344.09億元投資注入桂東南這片熱土,帶動8.91萬名玉工返鄉創業就業。
這背后,是數萬個家庭的歡樂團圓——夫妻結束異地分居,老人得享天倫之樂,孩子告別“手機陪讀”﹔是萬千農戶的增產增收——玉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連續14年排全區第1位﹔也是社會治理的效能躍升——2024年玉林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歷史性躍居廣西第一。
然而,此刻玉商玉工回歸也到了啃硬骨頭、進入深水區的時候,面臨著更深層次的挑戰:如何從“人員回流”轉向資源激活、產業興旺、人才扎根的系統升級?
2025年,玉林市乘勢而上推動“玉商玉工回歸提檔升級”——將玉商玉工回歸工作向基層延伸、向村屯延伸,創新實施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與鄉村振興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以產業振興為牽引,協同推進鄉村組織、人才、文化、生態全面振興。
這是玉林市深入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系統治理理念交出的一份以“玉燕歸巢”激活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千村萬屯“燕”歸來,給玉林的鄉村振興帶來了什麼樣的深層變革?
【第一章】頂層破局:從“螞蟻雄兵”到“燕陣格局”的戰略升維
目前,玉林市摸排在外“玉商”約6.32萬人、在外“玉工”超98萬人。推進千村萬屯“燕”歸來,繞不開三道關鍵考題——“地從哪來?人往哪回?事怎麼辦?”這不僅是玉林面臨的現實挑戰,更是全國鄉村振興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難題。
面對這三道考題,玉林市給出了清晰的破題思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化實施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推動玉商玉工回歸工作向基層延伸,有效吸引產業、技術、人才向農村集聚。以此為抓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保障,推動農村閑置資源深度盤活、小微產業園完善建設、產業項目集聚落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進而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7月3日,在“八萬玉工回家鄉,鬱燕歸巢喜團圓”——2025玉林市玉工回歸工作推進會上,玉林市為“燕”歸來行動立下工作標准: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貼心的服務,抓實抓細各項服務工作,扎實推動產業回歸、項目回遷、資金回流、技術回鄉、智力回哺,為回歸玉工營造能就業、好就業、就好業的優良環境,讓廣大玉商玉工在家鄉放心投資、安心創業、順心發展、舒心生活,推進玉商玉工回歸提檔升級,助力玉林高質量發展。
以“五大振興”協同推進的頂層設計,錨定“燕”歸來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以推動玉商玉工回歸的推進機制,明確行動標准與路徑。此番戰略統領與精准落子相輔相成,為玉林破局發展指明了關鍵路徑,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堅實支撐。
玉林創新機制,打出了一套精准發力的“組合拳”。
四級書記抓回歸:責任體系“一盤棋”
“飛地共建、多村合建廠房,沒有黨委統籌根本干不成!”陸川縣烏石鎮黨委書記陳炬指著鎮裡的飛地產業園感慨。面對各村“土地碎、資金散、資產閑”困境,該鎮摸排出98.8畝閑置用地,整合37個行政村2650萬元集體經濟資金與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在10畝閑置地上建成4棟標准化廠房,引進5家電子企業,年產值超8000萬元,帶動530人就業。
這背后,正是“四級書記抓回歸”機制顯威力。玉林創新建立“市級統籌、縣級主抓、鎮村落實、屯組聯動”的責任體系,實現四級書記責任“一盤棋”。市委書記牽頭抓總、縣委書記一線指揮、鎮黨委書記精准落實、村黨組織書記情感對接,確保政策一貫到底、資源精准滴灌,破解“引不回、留不住、發展難”困境,為“燕”歸來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破局啟示:四級書記抓回歸,破的是執行之困,立的是組織振興之綱,凝聚的是全域回歸合力。
北流市的實踐頗具代表性:出台《北流市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方案》,組織22個鎮的村支書開展“大走訪”,摸排出在外玉商3.7萬人、玉工27萬人,盤活閑置土地1.14萬畝。通過四級書記聯動招商,引進項目220個,總投資53.73億元,帶動15979人就業。
“北流市委、新圩鎮黨委、南勝村黨支部聯合相關部門幫助解決征地、遷墳等問題,我們回鄉投資的信心更足了……”廣西東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興武,是積極響應號召返回北流投資創業的眾多玉商之一。該公司現正推進百香之戀產業園建設,主要包括百香果研發中心、精深加工廠房、百香果倉儲物流中心等。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實現日均加工百香果100噸,百香果原漿日均產能30噸,創造就業崗位450個,年納稅總額預計超2000萬元。
三力引歸法:以“情理利”打動“歸燕心”
鼓聲激蕩龍舟競發,“佼佼街”特色市集人氣涌動,城事文化藝術節成歡樂海洋﹔十字街重煥商貿繁華,萬花樓古韻綻放新生——玉林的古建古街,在精彩蝶變中,化為流淌的鄉愁記憶……文化塑城,不僅重塑了玉林的城市風貌,更凝成一股溫情而持久的引力,無聲地呼喚著游子歸來。
北流市美伊伽楠公司董事長謝承林直言:“前幾年我把發展重心放在深圳,總覺得家鄉只是心裡的念想,與事業發展關聯不大。但這兩年不一樣了,看著央視鏡頭裡家鄉的燈火,親人分享的文化藝術節熱鬧勁兒,還有古街老樓變了新模樣,心裡特別觸動——把事業重心轉回家鄉,既有歸屬感,更有干勁。”2024年以來,謝承林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在北流六地坡建設沉香線香工廠和沉香純露廠。
情感有了歸宿,歸來便是心安。玉林市系統推行“三力引歸法”,以理的深度、情的溫度、利的厚度三種力量構建起多元驅動“燕”歸來機制,讓每一位在外玉商玉工都能找到歸鄉的理由與發展的底氣。
曉之以理,以政策機遇堅定信心。系統梳理利好政策與發展機遇,通過手冊、宣傳片等載體宣傳推介,清晰地展現回鄉發展的廣闊前景。
動之以情,以鄉情鄉愁溫暖人心。依托傳統節日舉辦懇談會、茶敘等,做細做實暖心服務,以真情實意增強游子的歸屬感。
給之以利,以務實保障筑牢根基。出台支持措施,建立審批綠色通道,著力解決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后顧之憂,確保項目順利落地、人才安心扎根。
破局啟示:三力引歸法,破的是信息、情感與利益的壁壘,立的是人才回歸的快速通道,匯聚的是人才、產業、治理協同共進的良性循環。
針對不同回歸群體需求,玉林還創新實施“分類引歸”策略:對企業家,重點吸引其帶回項目、技術與資金﹔對技術工人,著力提供“家門口”優質崗位﹔對大學生,積極扶持鄉村創業項目。通過精准對接、按需施策,真正讓每一隻“歸燕”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巢,筑夢家鄉、共贏未來。
陸川縣烏石鎮通過“分類引歸”,成功引進電子、紡織等項目10多個,帶動3000多人就業。今年引進的廣西毅澤電子有限公司,實現當月簽約、當月投產。“回來后才發現,家鄉的機會不比廣東少。”該公司總經理周秀昌說。
打造小微產業園:讓項目“落得下、發展好”
“我們的菌菇是綠色有機產品,能生吃……”陸川縣溫泉鎮東山村小微產業園的智能方艙內,簇簇菌菇長勢喜人。廣西朝乾興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龐千裡介紹說,園區以智能方艙種植為特色,構建的“種植—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精准破解了農產品附加值低難題,與公司業務高度契合,今年已投入約2000萬元拓展產業,項目落地后發展勢頭強勁。
為讓回歸項目“落得下”,玉林市組織鎮、村開展“地毯式”摸排,建立動態數據庫——涵蓋全市110個鄉鎮1327個行政村11777個自然村屯6.32萬名在外玉商、98.21萬名玉工,以及135.31萬平方米閑置廠房3.88萬畝閑置土地,為精准招引玉商、玉工、玉僑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回歸夯實了根基。
與此同時,玉林各地結合產業基礎與資源稟賦,打造差異化小微產業園,確保項目“發展好”。目前全市已建成292個小微產業園,形成特色鮮明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多元產業發展格局。
破局啟示:打造小微產業園,破的是落地之難,立的是產業振興之基,奠定的是鏈式集聚的格局。
自治區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任建勛認為,玉林市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是玉林推動玉商玉工回歸從“螞蟻雄兵”到“燕陣格局”的戰略升維——過去是個體零散返鄉,如今通過資源盤活搭平台、園區建設聚產業、要素保障強支撐,讓回歸從“零散碎弱”走向“鏈式集聚”,讓閑置土地廠房從“沉睡資產”變為“興業沃土”,最終形成“頭燕領航(優質項目/領軍玉商)、群燕齊飛(中小項目/返鄉玉工)、燕陣成勢(產業集群/鄉村振興)”的發展格局,為“五大振興”的協同推進筑牢了前所未有的堅實根基。這是一項既富農民口袋又暖農民心窩的系統工程,也是鄉村振興中人才回流、產業振興實現路徑的有益探索與創新。
【第二章】基層實踐:以“群燕銜泥”撬動“五大振興”的融合之路
“土地零碎難連片,資金分散難聚力,產業薄弱難支撐,服務短缺難暖心”——這是全國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中普遍存在的現實梗阻。對玉林而言,更是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
作為全國著名僑鄉與廣西勞務輸出大市,玉林坐擁“僑資僑智”與“玉商玉工”雙重稟賦。如何將這一獨特優勢轉化為振興動能?以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為核心引擎,系統撬動鄉村“五大振興”?
8月27日,在全市鄉村振興暨千村萬屯“燕”歸來工作推進會上,玉林市委副書記鄧國忠明確了實施路徑:“燕”歸來行動要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核心是把企業、項目、人才精准引回來﹔關鍵是以“歸燕”匯聚資源、培育特色產業,並以產業振興為牽引,系統撬動組織、人才、文化、生態全面振興。
這次會議,為“燕”歸來與“五大振興”的深度融合明確了“作戰圖”——
以產業振興為軸心,通過盤活資源、搭建園區、優化服務,全面激活鄉村內生新動能。在此基礎上,推動產業振興與組織振興“手拉手”,使基層黨組織在引領發展中淬煉為堅強“主心骨”﹔與人才振興“肩並肩”,依托項目平台匯聚能人、培育本土力量﹔與文化振興“心連心”,以新觀念煥活鄉土、以收益反哺鄉風﹔與生態振興“齊步走”,將閑置房屋,廢棄的豬舍、牛棚變廢為寶,實現“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的共贏。
在這一系統路線圖的指引下,玉林各地迅速將資源盤活作為“先手棋”,將園區建設作為“主戰場”,將貼心服務作為“強后盾”,蓬勃展開“群燕銜泥”筑巢興業的實踐與創新。
“五招”破題:“沉睡資產”變“發展活水”
在容縣羅江鎮,一片片閑置土地曾是沉寂的“包袱”。該鎮以組織振興為引領,亮出精妙的“五招”破局法:對法院查封土地,運用“引資入羅、司法拿地”方式﹔對已抵押土地,創新“在押出租、三方共建”方式。再輔以“轉包轉租”“重組重整”“籌資建設”三招連環出擊,成功激活165畝低效土地,引來食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帶來近500個家門口崗位。
實踐啟示:黨建引領是資源盤活的關鍵。黨組織主動作為破解難題,產業發展反向增強黨組織威信,形成“產業興、組織強”的良性循環。整個過程始終與生態振興同步,實現閑置資源綠色再生,為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
羅江鎮的實踐是一個縮影。玉林各地探索出五類資源盤活路徑,其核心正是產業振興與組織、生態振興的協同——
政策引導·司法盤活:組織引領破解復雜產權﹔市場主導·流轉盤活: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多元合作·共建盤活:組織聯動聚合分散資源﹔升級改造·轉型盤活:生態優先實現綠色轉型﹔鄉情聯動·情感盤活:情感紐帶召喚人才回歸。
這“五招”精准破解了土地零碎、資金分散等難題,使“沉睡資產”變為“發展活水”,為“五大振興”的全面協同夯實了根基。
“三式建園”:讓產業“聚得起、強起來”
“靠一盤棋的規劃和貼心服務,不僅讓產業聚起來,更實現了強起來,形成規模特色產業集群。”博白縣徑口鎮黨委書記龐媛華說。該鎮黨委組織鎮村干部進行地毯式摸排,梳理出117宗總面積18萬平方米的閑置資源,錨定“三年引百企、五年建特色小鎮”目標,持續推進“徑口鎮輕工小微企業特色小鎮”建設。三年裡,104家企業如燕歸巢般匯聚過來,從五金皮具到農產加工,同類產業抱團成鏈,年產值已突破9000萬元,3000多個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
實踐啟示:徑口鎮的“三式建園”,構建了“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良性循環。產業平台為人才提供舞台,人才的回歸則為發展注入核心動力﹔同時,產業發展的收益反哺鄉村文化建設,返鄉人才帶來的新觀念助推鄉風文明。
玉林各地依據村情差異,分類推行“三式建園”模式,其本質正是以產業振興為核心,搭建融合載體——
飛地共建打破壁壘:針對資源有限村鎮,採用“多村合建、異地購租”,在組織振興的統籌下實現資源互補。
集群共建延伸鏈條:在產業基礎好區域,引導多元主體共建園區,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強力吸附人才,夯實人才振興。
培育儲備蓄能升級:對基礎薄弱村,先行強化設施、整合資源,為未來產業、生態、文化的綜合提升預留空間。
玉林市政府經濟顧問、未來科技鯤鵬企業聯盟理事長、浙江大學數據分析和管理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峰認為,玉林“三式建園”模式,是精准錨定千村萬屯“燕”歸來落地需求,直擊鄉村產業“小散弱”痛點的突破性創新實踐。這一模式不僅為產業振興筑牢堅實根基,更以產業為核心紐帶,帶動僑商玉商玉工攜技術回鄉扎根、倒逼基層黨組織提升資源統籌能力、挖掘鄉土文化賦能產業價值、推動閑置土地廠房“變廢為寶”改善生態,真正實現了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與鄉村“五大振興”的深度聯動。
“媽媽式”服務:筑牢“歸燕”扎根“定心石”
“簽約12天就投產,家鄉服務很暖心!”玉林高新區權憬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鄧祖強,至今難忘返鄉經歷。鹿塘社區組建服務專班,全程代辦手續、幫忙協調招工,讓企業快速落地。“家鄉的誠意,是我們回鄉創業最大的底氣。”鄧祖強的話,道出了眾多玉商玉工回歸者的心聲。
引回只是第一步,為讓“歸燕”留得住、發展好,玉林各地積極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前瞻保障·消除后顧之憂:聚焦回歸前擔憂,通過新增學位、暖心服務等舉措,解除玉商玉工返鄉發展的后顧之憂。
精准服務·破解發展難題:回歸過程中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務。成立服務專班,有針對性地解決用地、融資、用工等關鍵要素難題。
持續護航·培育成長生態:企業落地后,建立長效服務機制。持續響應需求,助力技術升級、市場拓展和品牌打造。
實踐啟示:“媽媽式”服務以暖心環境夯實產業根基,以真情服務凝聚人才,體現了產業與人才振興的“肩並肩”。該模式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構建,有效增強了組織凝聚力,並通過持續賦能反哺文化、生態建設,最終驅動“五大振興”協同共進,實現“歸燕長留、鄉村共贏”。
【第三章】綜合成效:從“民生改善”到“治理提升”的鄉村蝶變
玉林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已連續14年位居全區首位——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催生的深層變革。玉商帶項目返鄉、玉工攜技術扎根、玉僑引資本回歸,帶來的不僅是人才與產業的重生,更激活了“民生改善”與“治理提升”之間相互滋養的良性循環,書寫出一部“燕歸巢、巢暖人、人興村”的鄉村振興玉林答卷。
銜泥筑巢:產業興了,家園穩了
福綿鎮韋福村村民陳聰,每次路過玉商回歸牛仔產業孵化園,都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曾經荒草叢生的閑置地,如今矗立著4棟亮堂堂的標准廠房,機器運轉的噠噠聲裡,藏著他如今踏實的日子。
福綿鎮通過盤活閑置地打造2個小微產業園,吸引7家企業入駐,年產值突破1億元。最讓陳聰感慨的是,自己不再需要背井離鄉:“我現在在韋福村永裕小微園的品界服飾廠做管理,月收入6000多元,騎電車10分鐘到家,晚上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比在外打工強百倍!”
和陳聰一樣,曾有139名奔波在外的“異鄉人”,如今都成了“家門口上班族”。年產值1億元的數字背后,是無數個家庭“上班近、能顧家、收入穩”的小幸福——這“銜泥筑巢”筑起來的,不僅是產業園區,更是村民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成效啟示:產業興則家園穩。通過特色產業園集聚項目、延伸鏈條,將閑置資源轉化為富民產業,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從根本上筑牢了鄉村振興的經濟根基,也為后續的治理提升提供了物質前提。
暖巢歸心:人回來了,心聚攏了
容縣楊梅鎮莎燕服裝廠裡,縫紉機的節奏聲與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曾經的“親子分離”之痛,已化為朝夕相伴的踏實溫暖。
何良臣、許靜梅夫婦曾在廣州制衣廠打拼。每年元宵節后的清晨,是他們最煎熬的時刻——天未亮就得“偷跑”離家,生怕驚醒熟睡的孩子。許靜梅回憶道:“有次女兒突然沖出來抱住我的腿,哭得撕心裂肺不讓走……那些年在外,心裡滿是對孩子的虧欠。”
在“燕”歸來政策的感召下,他們毅然返鄉創辦莎燕服裝廠。如今,工廠年銷售額突破百萬,更讓30多名員工實現了“就業不出鎮”的夢想。“真沒想到在家門口創業也這麼有奔頭。”何良臣說,“現在既能照顧老小,又能幫鄉親們就業,讓大家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何良臣的感慨,是“暖巢歸心”最生動的注腳。千村萬屯“燕”歸來,已推動292個小微產業園落地,1262個項目進駐,撬動投資128.52億元,使6.48萬玉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夫妻團圓、親子相伴、老有所養——真正實現了“人回來了、心聚攏了”,從源頭上夯實了鄉村善治的情感根基。
成效啟示:就業安則民心聚。有效解決“團圓難”“就業難”等民生痛點,不僅從源頭化解了社會矛盾,更以實實在在的民生“溫度”,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效能”。2025年1至8月,玉林市未成年人違法人數下降16.19%,涉嫌犯罪人數下降34.63%,實現項目回歸產業興、玉工回歸萬家安。
固巢強基:治理優了,鄉村美了
“社區越來越美,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茂林鎮鹿塘社區返鄉玉工陳輝笑著感慨。
這份獲得感的背后,藏著“固巢強基”的治理邏輯。鹿塘社區通過引進軌道小火車、太空艙民宿等文旅項目,成功吸引8家企業入駐﹔同時推進環境整治和學校設施配套升級……如今,返鄉玉工就業有著落,社區面貌也煥然一新。從“環境美”到“生活美”,陳輝的切身感受,正是“治理優”托舉“鄉村美”的生動寫照。
成效啟示:治理優則鄉村美。當產業振興帶來集體經濟壯大,村集體便擁有了治理的“活水”。這使得基層組織有能力將產業收益反哺於公共建設,推動人居環境與治理能力雙提升,形成“民生改善凝聚共識,治理創新提升質效”的螺旋式上升——民生越實,治理越有底氣﹔治理越優,民生越有溫度。
這一“產業造血”強治理的實踐,已在玉林遍地開花:“燕”歸來行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3116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聯合體模式,眾多鎮村將產業發展與閑置資源盤活相結合,用產業增值收益反哺鄉村公共設施,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玉林市政府經濟顧問高峰教授看來,“燕”歸來的深層成效,正是“治理”與“民生”依托產業紐帶實現的協同共生。當鄉村治理具備“自我造血”能力,鄉村不僅擁有“收入增、環境美”的“外在靚”,更具備“服務實、民心安”的“內在強”,真正讓“固巢強基”落到實處,托舉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現實圖景。
【尾聲】經驗啟示:從“孔雀東南飛”到“鳳還巢”的振興之路
中國社科院經濟專家、中國社科院數字新動能研究小組副組長、南海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姚朋認為,玉林市千村萬屯“燕”歸來行動,是立足玉林僑鄉資源稟賦和人口流動實際,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答卷。
玉林探索的核心價值,在於為破解“人才外流—資源閑置—鄉村空心化”的普遍困局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而“系統”二字的精髓,體現在“燕”歸來與“五大振興”的深度融合之上:堅持黨建引領(組織振興)是行動落地的根本保障﹔創新方法路徑,是破解人才引育、資源盤活、產業培育(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難題的關鍵抓手﹔優化“歸燕”發展生態,則最終服務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土文化傳承(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目標,實現“五大振興”協同推進。
從過去“孔雀東南飛”的人才外流,到如今“鳳還巢”的人才回歸,玉林實踐的深層價值更在於構建了一套多元聯動的振興邏輯:以人才回歸為牽引喚醒“人力活水”,以資源盤活為基礎夯實“發展底盤”,以產業振興為核心搭建 “增收載體”,以組織保障為支撐筑牢“運行框架”,更以文化賦能為紐帶激活“鄉土活力”,成功將過去的“外流紅利”轉化為當下“人才集聚、資源激活、文化煥新、產業興旺、組織有力”的內生動力,構建起產業、組織、人才、文化、治理良性互動的“歸燕經濟”生態——這便是可復制、可推廣的“玉林范式”。(記者 韋青林)
來源:玉林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