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科技范”

“太神奇了!究竟怎麼做到的?”
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上,印度尼西亞游客曾雅琪站在桂林“魅力城市”展區的互動大屏前,手指輕點播放AI視頻。隨著畫面流轉,她佩戴的脖戴式數字氣味播放器便會同步釋放出獨特的“桂林味道”——芬芳的桂花香、鮮香的米粉味。
印度尼西亞游客體驗數字氣味播放器。人民網 雷琦竣攝
這場融合了視覺、聽覺與嗅覺的多感官體驗,拿下了本屆東博會最高人氣獎。“我們想用‘味道’吸引更多人走進桂林、感受桂林。”杭州氣味王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黃劍煒期待,借助數字氣味技術,讓桂林的香氣突破時空限制:“哪怕游客遠在上海,也能實時聞到源自桂林的香氣。”
“魅力之城”是展示中國和東盟國家風採的窗口,堪稱每屆東博會的“重頭戲”。今年,桂林作為中國唯一城市代表亮相東博會“魅力之城”,以“AI賦能世界級旅游城市”為主題布展。
AI+桂林山水=?答案藏在這個被莫比烏斯環屏幕環繞的“魅力之城”展區裡。
桂林“魅力之城”展區。人民網記者 嚴立政攝
9月17日到9月21日5天的會期裡,超10萬人次現場沉浸式感受“AI上桂林,不止山水”。在這裡,AI不僅是屏幕裡面的AI,也是可以看、可以聽、可以喝、可以吃、可以聞的體驗。
步入展區,映入眼帘的便是非遺體驗區。“‘愛寶’,開始打油茶!”隨著恭城油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周黎維的一聲指令,機器人“愛寶”即刻響應,機械臂精准模擬傳統捶茶動作,力道均勻流暢,動作行雲流水。
游客圍觀機器人打油茶。人民網 雷琦竣攝
“我這個AI‘徒弟’剛入門,已經學會了打油茶動作。”周黎維笑著介紹,這場“師徒協作”以創新性的“人機共演”形式,讓觀眾在近距離觀察、互動中直觀感受到“科技賦能非遺,煥新文旅場景”。
今年以來,廣西桂林全面擁抱人工智能,千行百業漸顯“科技范”。“AI桂林”文旅大模型上線、桂林文旅數智大使“桂靈兒”和“AI桂林”小程序面向公眾開放體驗……“AI+桂林山水”的創新成果已然觸手可及,桂林這一世界級旅游城市有了全新打開方式。
何女士通過“AI桂林”小程序搜索旅游攻略。人民網 馮肖慧攝
“今年國慶,我計劃和兩位東盟朋友到桂林玩,‘桂靈兒’幫我定制了三天兩晚的游玩行程。”來自廣西貴港的何女士說。隻見她在“AI桂林”微信小程序上選擇了“行程定制”,並輸入出行時間和人數、旅行偏好,很快對方就在對話框裡交了“作業”:第一天漫游桂林,盡享自然之趣﹔第二天奔赴陽朔,探索山水秘境,體驗民族風情﹔第三天走進田園,邂逅鄉野風光,感受生態活力……
“行程裡不僅有詳細的時間安排、景點推薦理由,還提供了餐廳、酒店的價格信息。”何女士感嘆,這個旅行助手就像“行走的桂林文旅百科”,不僅能精准對接不同群體的需求,還能流暢切換東盟十國語言,既方便又省心。
從沉浸式體驗煥新文旅消費場景,到智能化服務激活個性需求,再到景區傳統管理邁向數字化轉型,AI正讓桂林山水實現“更沉浸、更智能、更開放”的蛻變。
在桂林市陽朔縣遇龍河景區,筏工蔣受乾將竹筏停靠在驥馬碼頭旁,仔細擦拭竹筏上的座椅。隨著游客登筏,他的服務裡程、安全記錄與游客評價,都將通過無形的數據,實時匯入景區“智慧大腦”——智慧票務、智慧乘筏、智慧監控廣播及大數據平台這四大數字化管理系統,成為一套無形的“電子工牌”,讓筏工的一篙一槳、一言一行都轉化為可追溯的“數字足跡”,為傳統竹筏裝上了“規范引擎”。
曾經,遇龍河給游客們帶來揮之不去的糟心記憶:各個碼頭總排著搶票長隊,還有筏工靠“暗示小費”增收。
現在,“可不敢馬虎!”蔣受乾劃著竹筏說,“偏離航線會報警,不穿救生衣會被監控,服務評分直接關系收入。”
“服務好不好,數據說了算。”陽朔縣遇龍河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玉芬說。
游客乘坐竹筏在遇龍河上游覽觀光。人民網 付華周攝
遇龍河上的“智慧筏”載著游客的笑臉,也載著景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數字桂花香還在記憶中氤氳,智慧竹筏的數據足跡已延伸遠方,桂林山水正在進行一場奇妙的“數字蛻變”。
“AI+桂林山水=?”這道開放式命題正以山水為紙、科技為筆,書寫無限可能的華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