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黑科技”頻出
本屆東博會,AI唱主角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29日第8版截圖
在東博會桂林“魅力之城”展區,AI機器人正與恭城油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同台制作恭城油茶。人民網記者 嚴立政攝
9月19日,參觀者展示由機器人制作的咖啡拉花。新華社記者 胡秋思攝
東博會“魅力之城”桂林展區。人民網記者 嚴立政攝
9月19日展出的一款智能眼鏡。新華社記者 周汀鷺攝
“AI(人工智能)或AI賦能展品佔總參展展品比重超50%”“舉辦AI主題系列活動16場”“首設的AI專館展出約1200項展品”……日前閉幕的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成果豐碩,前所未有的“AI含量”,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新能量。
記者從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獲悉,本次AI專館展出約20款大模型、60款智能機器人、230款數字服務平台/系統、520款AI終端產品,貿易成交額超1.4億元人民幣。
行走在展會現場,機器人打油茶,AI眼鏡實時翻譯,車輛自動駕駛……AI元素無處不在,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現場互動不斷、笑聲頻頻。“以前是看展,現在是‘玩展’!”一位游客贊嘆。
會打油茶的機器人
本屆東博會桂林“魅力之城”展上,智平方的“愛寶”機器人手臂輕揚,精准操控茶槌,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協作演示廣西非遺技藝——打油茶,讓觀眾嘖嘖稱奇。
打油茶之外,“愛寶”還在人工智能展區化身“全能店員”,制作咖啡、冰激凌和特調飲品。隻需約1分30秒,點單、接杯、調配、出品一氣呵成。除了能干活,“愛寶”還會搞藝術、秀才藝——打架子鼓演繹《大地飛歌》,節奏鏗鏘,每0.375秒完成一次擊打,鼓點之間切換僅0.75秒。
“愛寶”的全能表現,要歸功於智平方自主研發的具身大模型GOVLA。它突破了傳統機器人單一場景的限制,具備跨任務、跨環境的通用智能能力。不僅在展會現場“吸睛”,更已在汽車制造、半導體、物流等真實場景中落地應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連接東盟的橋梁,智平方正是通過這個橋梁,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智平方合伙人、副總裁張鵬表示,廣西不僅在地理上毗鄰東盟,更具備豐富應用場景和制造業基礎,是智平方實現技術落地和國際拓展的重要支點。
“能聞見的桂林”
你是否想象過,隻需在頸間佩戴一個輕巧設備,就能瞬間置身於桂林街頭——聞到米粉的鮮香、桂花的清甜、油茶的醇厚甚至芋頭的粉糯?在“魅力之城”展上,這一充滿未來感的場景,正通過一款脖戴式數字氣味播放器成為現實。
步入桂林展區,AI視頻《桂林味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為觀眾帶來“能聞見的桂林”。觀眾隻需戴上脖戴式數字氣味播放器,視頻中的米粉香、桂花香、油茶香、芋頭香四種氣味便能扑面而來,讓“桂林味道”從傳統的視覺、聽覺延伸至嗅覺,實現多感官沉浸體驗。
“聞到米粉香,就想起去年在桂林街頭嗦粉的感覺。”南寧市民王舒寧笑著說,桂花香更是讓她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外更立體的城市浪漫。
杭州氣味王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黃劍煒表示,本次氣味創作是一次人機協同的實踐。“技術人員不需要喝過油茶,只要從語言描述中提取出關鍵詞,交由AI大模型系統智能解析、配比,就能最終生成可播放的氣味數據。”
在黃劍煒看來,AI大模型的意義,在於消除了用戶感覺與專業調香之間的鴻溝。普通人不再需掌握專業術語,隻需用日常語言描述氣味,AI便能“翻譯”出配方,實現“你說味道,我來生成”。
“憑空”享受擊鼓樂趣
手持鼓棒在空中敲擊,無需實體鼓面,即可發出精准的鼓點聲——本屆東博會AI專館,一款“空氣架子鼓”吸引眾多觀眾體驗,現場富有節奏感的鼓樂引得陣陣掌聲。
這款由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創新樂器,通過空間定位算法與智能識別系統,可在空中精確捕捉鼓棒運動軌跡,實現七個鼓位和兩個腳踏的識別功能,完整還原傳統架子鼓的五鼓四镲配置。展台前不少參觀者躍躍欲試,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體驗“無實體”演奏。
“我們的目的是降低音樂學習的門檻。”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展台負責人伍尚勇表示,傳統架子鼓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需要較大的擺放空間,而“空氣架子鼓”僅需一個小角落,價格也更親民,讓音樂愛好者隨時隨地享受擊鼓的樂趣。
眼鏡內置演講稿
AI專館內,邁越科技公司不到30平方米的展區擠滿參觀者,大伙的目光,匯聚在一款AI眼鏡上。
據介紹,這款AI眼鏡儲存著幾十億條語料,經模型訓練與語料治理,可翻譯138種語言,對東盟10國小語種的識別准確率高達90%,可用於報告講話提詞、多語種語言翻譯,以及與AI大模型的互動交流。使用者通過眼鏡內置的微型顯示屏查看講稿,手勢滑動即可自由翻頁。
“目前已經有泰國客商預訂了1000副AI眼鏡,作為社區政務服務的配備工具。”邁越科技董事長李常青說,“希望更多廣西企業把優勢產品、好產品推介到東南亞國家。”
“在將AI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領導者,尤其是在農業和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在日前舉辦的2025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南寧大會上,越南全球企業家論壇主席黎公能表示,此次他率領30家杰出越南企業代表團前來,尋求與中國伙伴的合作。
廢料“再就業”,回收靠掃碼
在東博會綠色低碳展廳,“固危廢利用處置板塊”圍滿了駐足觀看的人群。該板塊集中展示了鐵路廢舊物資再生、危險廢物區塊鏈溯源、智能回收等數字“黑科技”。
“數字+循環”如何讓傳統廢料煥發全新價值?
場地上,一段舊鐵軌和一系列由鐵路廢舊物資“再生”而成的產品吸引了全場目光。從廣泛應用於工業清理和表面處理的鍛態鋼砂,到有效增強建筑結構穩定性的新型方柱扣,再到性價比優異、堅實耐用的各類農具……這些功能各異、種類豐富的產品,都是由報廢的客車、貨車、鋼軌等鐵路物資,經過精深加工“蛻變”而成。
為推動更多鐵路廢舊物資高效、高值化“再就業”,廣西循環產業集團計劃投資1.5億元,全力打造西南地區首個鐵路物資新材料再制造示范基地。
“項目將採用步進式天然氣爐加熱、高壓水除磷、無氧化真空淬火等先進工藝,並引入‘AI+制造’模式,實現從投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智能化、數字化與綠色化生產。”該項目技術負責人牙馬忠表示,“未來,從鐵路上退役的廢舊鋼材,將在數字化生產線上‘浴火重生’,轉化為年產能超過10萬噸的高品質再生材料,重新服務於多個民生與工業領域。”
鐵路物資的“再生”,彰顯的是產業規模與科技實力,而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理,則體現了責任與擔當。
廣西循環產業集團相關項目負責人李晟靚介紹:“我們正在建設危險廢物收運‘一張網’,即運用區塊鏈技術,將每一批危險廢物從回收、運輸到處置的全流程核心數據‘上鏈’鎖定,確保信息不可篡改、可全程追溯。隻需掃碼,危險廢物處理是否規范、安全,一目了然。”
有科技助力,智能回收“飛入”尋常百姓家。大數據平台“桂易收”上,一組組廢舊物資回收數據正跳動閃爍,包括智能回收站的投遞訂單、分揀中心的交易訂單、各地市的廢舊物資回收量、廢舊物資各個品類的回收量等,吸引環保人士駐足觀看。
“過去回收靠吆喝,現在靠掃碼﹔過去分揀靠雙手,現在靠AI大腦。”廣西循環產業集團數智化主管程佳指著數據說,“這些實時數據,來自我們在廣西14個地市布設的1000多個智能回收站與17個分揀中心。大家投遞的廢舊物資重量、品類、位置等信息,可以迅速回傳,雲端匯總,真正把‘垃圾地圖’搬進了指揮大廳。”
AI智能眼鏡,AI寫真機,機器人現磨咖啡……AI唱主角,這一屆東博會科技感拉滿,驚喜不斷。不少觀眾表示,已經清晰看到了“中國智造”的實力,期待更多先進技術走進尋常生活。(人民網記者何寧參與採寫)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29日第08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