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聯動 政策集成 攻堅突破
廣西出台方案破糖蔗機收困局

小型切段式甘蔗聯合收獲機作業演示。周琳梅攝
秋日下,廣西千萬畝蔗田如綠色的海洋,微風拂過,沙沙作響。
此刻,一個旨在破解糖蔗機收困局的行動已吹響集結號。
8月26日,廣西召開提升糖料蔗機械化收獲水平電視電話會議,《加快提升糖料蔗機械化收獲水平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正式啟動,三個榨季機收率由5%左右直指10%、15%、20%。
此后三年,廣西將堅持“宜分則分、宜聯則聯、利益聯結、各方兼顧”的工作思路,加強多方聯動、政策集成、攻堅突破,統籌調動糖廠、蔗農、機手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攜手走出糖蔗機收困局。
糖蔗機收是道必答題
農業的出路在機械化,糖料蔗亦然。
在廣西,提高糖料蔗機收水平迫在眉睫。
2025/2026年榨季糖料蔗種植數據顯示,廣西位於坡地和丘陵山區坡度在15°以上的蔗田面積455.32萬畝,土地自然稟賦較差,戶均種植規模小且不規則地塊較多,同時,大部分蔗田尚未進行田間清石、土地平整及規模化種植。
另一組數據同樣不容小覷。
2023/2024年榨季,廣西糖料蔗大數據服務平台核准備案的全區634245份糖料蔗訂單合同蔗農年齡段統計數據表明,全區45-74歲蔗農佔比超過80%,25-34歲蔗農佔比僅為2%。
隨著蔗農老齡化加劇,年輕一代不願意種蔗,如果機收問題得不到解決,糖料蔗未來可能面臨無人砍收的困境。
如是,糖蔗機收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2024年廣西糖料蔗種植成本收益調查報告顯示,廣西糖料蔗畝均生產成本為2478元,其中砍收成本約650元,佔總成本的26%。隨著農村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這個佔比還將繼續增大。
今年4月,自治區推動糖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派出4個調研組,深入南寧、來賓、崇左等8個設區市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人工砍收糖料蔗量每人每天1∼1.5噸,單台聯合收獲機機收蔗量每天60∼80噸,分步式機收的砍收環節每人每天砍收蔗量6∼8噸。照此測算,聯合機收效率是人工砍收效率的40∼80倍,分步式機收效率是人工砍收效率的4∼8倍。
推進糖蔗機收還有利於解決田間蔗葉處理難題。
近年來,全區每榨季糖料蔗入榨量5000萬噸左右,產生蔗葉600萬噸左右。2024年全區蔗葉綜合利用率為37.50%,超過一半以上的蔗葉未能利用,其中相當部分就地焚燒,增加了環保壓力。聯合機收直接推動蔗葉還田,形成有機肥改善土壤質量﹔分步式機收實現蔗葉離田,減少病虫害留存蔗地,通過飼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等方式處理增加蔗葉綜合利用產值。
機收率為何長期徘徊不前
廣西有糖罐子的美譽,但機收率長期徘徊在3%-5%之間。
損失率高、含雜率高、破蔸率高、出苗率低是機收率的攔路虎。
在糖料蔗種植主體眼裡,聯合機收蔗含雜率、損失率、破蔸率較高,宿根蔗出苗率低。一些制糖企業扣雜不科學、隨意性較大,導致蔗農接受機收積極性低。
在制糖企業看來,聯合機收蔗含雜質較多導致蔗汁渾濁、沉降慢,企業需增加生產輔料,間接提高了制糖成本﹔制糖企業接收機收蔗需要對喂蔗台、壓榨槽等進行工藝改造,增加企業投入成本﹔機收蔗切口多,糖料蔗水分、糖分流失快,影響產糖率,導致制糖企業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
數據顯示,2024/2025年榨季,全區10家制糖集團機收蔗佔比超5%的僅有4家。
問題在源頭。
聯合機收需糖料蔗種植行距達1.2米以上,受傳統種植觀念影響,一些蔗農認為寬行距種植會導致糖料蔗苗數減少,影響產量和效益。但從近年來一些種植大戶的實踐看,合理的寬行距種植,配套相應的水肥一體化設施,不僅不會減產反而穩產甚至高產。
“寬行1.5米,窄行0.4米種兩壟,不但保証了採光通風,利於機械出入,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來賓市武宣縣博盛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武啟惠用數字說話,合作社甘蔗畝產保持在8噸左右。
蔗田宜機化基礎薄弱讓機械望而卻步。
收獲機具適配性不高感覺是有力使不上。
業內人士介紹,分步式機收在割倒環節主要採用人工作業,對蔗田坡度、種植行距無特殊要求﹔如果割倒環節採用糖料蔗割鋪機或割堆機作業,則對蔗田坡度和種植行距等有相應要求。目前市場上雖有能適應最大坡度15°、種植行距1米以上的機具,但實踐效果還有待檢驗。
發展規模化種植、連片種植、大戶種植是推進聯合機收的先決條件,小規模散戶無法達到高效機收作業要求。
機收困局需硬剛
權威數據顯示,全區坡度6°以下的蔗田面積約438萬畝,佔比36.6%,其中坡度6°以下且種植行距1.2米及以上具備聯合機收潛力的蔗田面積248.7萬畝,佔比20.8%。
對標三年行動方案,三年后機收率提升至20%並非遙不可及。
多年努力,破解機收困局廣西路徑已然清晰可見。
2024/2025年榨季,來賓市糖料蔗機收量69.92萬噸,同比提升77.69%﹔機收率達8.13%,同比提升4.15%,機收量和機收率均排全區第一。
來賓市相關負責人在視頻會上介紹,兩個全區第一來自兩方面。
扶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1.2米以上的寬行種植技術,為聯合機收創造條件﹔通過獎補政策,調動糖企積極性,全市11家糖企接收機收蔗,東糖集團遷江公司機收蔗入榨12.7萬噸,創歷史新高。
同時,堅持“宜聯則聯、宜分則分”,在連片規模化種植和“雙高”基地中機收以聯合機收為主,在坡度大和丘陵地帶蔗地重點推行分步式機收。
國控集團下屬廣糖集團擁有13家甘蔗制糖公司,現有蔗區總面積217萬畝。為確保機械化收獲與加工環節無縫銜接,投入超過1.3億元建設甘蔗自動除雜生產線,預計今年底實現下屬糖廠甘蔗自卸除雜系統全覆蓋。
2024/25榨季,東亞糖業集團公司原料蔗進廠量123萬噸,機收進廠量21萬噸,佔比達17%,全區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創新筑牢機收根基,大力推廣“現代農場”模式,將精准導航技術融入土地深耕細作,利用先進的土壤改良技術,為甘蔗生長營造優質環境﹔採用起壟雙蝶盤種植技術,使種植過程更加高效、規范,促進農機農藝融合。
今年,廣西加大破局力度。
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在自治區工業振興專項資金中落實制糖企業卸蔗平台和除雜系統更新改造資金1.5億元,並計劃今明兩年安排到位。
自治區科技廳組織開展糖料蔗機械化收獲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凝練形成廣西糖料蔗機械化收獲“尖鋒”科技重大專項指南,並已於7月3日發布。積極組織區內創新主體與區外優勢單位加強產學研合作,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新產品開發,突破丘陵山區糖料蔗機收瓶頸。
廣西農業農村系統積極推動發展規模種植、連片種植和大戶種植,因地制宜推廣“並戶聯營”模式,大力推動家庭農場發展,鼓勵蔗農流轉外出務工群眾的土地,形成適度規模生產模式,全面推進糖料蔗生產經營規模化,為加快提升機收水平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莫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