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系列報道

創新南寧:為綠城發展增添豐富活力

2025年09月01日09:05 | 來源:南寧日報
小字號

  實驗室裡,科研人員集智攻關﹔生產線上,智能設備高效運轉﹔街巷之間,智慧應用便民惠民……這份蓬勃生機,源自深深植根於血脈的創新基因。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南寧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全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鮮明標識,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群眾,在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以產業升級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不斷取得突破。對南寧而言,這份澎湃動能正源自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南寧錨定半導體、先進高端光學等新興賽道,以“創新鏈賦能產業鏈”的破局思路,構建起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走進南寧初芯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寧初芯),技術人員正仔細檢測新一批芯片,藍光在鏡片下流轉,映照著“廣西造”芯片的突圍之路。“我們的顯示驅動芯片已實現國產化,從電視屏幕到VR眼鏡,從智能家居到電動車顯示屏,應用場景不斷拓展。”該公司研發部副總經理萬波表示,公司下半年將全力攻關整合型芯片,瞄准新一代智能家居等中小尺寸顯示領域,讓“南寧初芯”嵌入更多生活場景。

  “產業出題、科技答題”的機制讓創新活力在企業主體中充分涌流。南寧初芯作為鏈主型企業,一邊與其他科技企業聯手完善“設計—封測”本地鏈條,一邊“以鏈引商”帶動下游科技企業落戶南寧,形成“引進一個、串聯一串、輻射一片”的集群效應,成為城市動能轉換的“硬核支撐”。

  高新技術企業是創新動能的“晴雨表”。南寧積極構建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目前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超1500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200家,數量穩居全區首位。這些企業如同散布城市的“創新細胞”,通過技術研發、產品迭代,持續為產業升級注入活力。

  以人才生態筑牢創新發展根基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南寧以“近悅遠來”為目標,構建全鏈條人才生態,專注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根基。

  “本土培育+在外回流”的人才模式,正在南寧結出碩果。諸如,南寧初芯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寧研究院、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既從高校吸納應屆研究生,又吸引曾在深圳、廣州工作的廣西籍畢業生回鄉,實現了“人才為我所用”到“人才與我共生”的轉變。這種模式不僅留住了本土人才,更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形成“高校出智慧、企業出市場、人才出成果”的良性循環。

  人才的成長,離不開肥沃的土壤、適宜的環境。在政策層面,南寧打出“引育留用”組合拳:出台《南寧市“人才飛地”管理辦法》《南寧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等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措施﹔兌現落實科技保險、科技創新券等后補助。此外,南寧連續多年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海創大賽,營造了“鼓勵創新、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這些舉措如同磁石,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扎根南寧。正如南寧研發人員所說:“南寧既有產業發展的空間,又有回家的溫暖,創新的熱情自然更高。”

  以智慧底色彰顯城市溫度

  南寧將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放在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上,讓“創新城市”不僅有產業的高度,還有民生的溫度。

  “頭暈要挂哪個科”“檢查前能不能吃早餐”……這些曾讓患者糾結的小問題,如今在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有了貼心的“智慧答案”。該院通過AI智能導診機、AI數字人隨訪系統等,讓看病變得更省心,把科技的溫度實實在在送到患者的身邊。

  “在科技計劃項目中,南寧設置‘人工智能+’專項,重點布局智慧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等場景。”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項目聚焦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讓科技真正成為服務群眾的“工具”而非“擺設”。

  “AI+教育”讓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智能交通系統緩解高峰擁堵……當下,科技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融入南寧市民日常生活。下一步,南寧將以“建平台、強主體、抓攻關、聚人才、優生態”為核心抓手,通過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讓更多企業成為創新“主角”。同時,以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為“龍頭”,牽引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員深度融入產業發展與企業培育,力促產學研協同發力,為企業厚植創新沃土,為南寧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筑牢科技創新“硬核支撐”。(記者 馮梓劍)

(責編:龐冠華、陳麗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