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從10cm到1cm切口,微創“釘中釘”技術拯救足跟

2025年08月28日17:23 |
小字號

“離開地面干活的人,最怕腳上出問題。”從3米高處墜落的45歲建筑工人張先生(化名)心有余悸地回憶道,隨后又眼神一亮:“但沒想到,從寸步難行到下地走路,竟然隻用了3天!”

類似這樣的感慨,在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仙葫院區骨病創傷骨科、股骨頭壞死專科並不少見。一項名為“跟骨釘中釘內固定系統”的創新微創技術,正在悄然改變跟骨骨折的治療體驗。

足跟之痛阻生計

傳統手術與創新術式的抉擇

“啪!”意外來襲,一腳踩空!在一次工地作業中,張先生不慎從約3米高處墜落,剎那間,劇烈的疼痛從左腳跟部襲來。眼看張先生已無法站立、寸步難行,同事立刻將他送往我院仙葫院區急診科。

經急診CT檢查,張先生被診斷為左跟骨Sanders III型骨折,后關節面塌陷達5.3mm——簡單說,就是腳后跟的“地基”塌了一塊。

時間就是生計,這個結果對於靠體力勞動謀生的張先生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

面對嚴重的跟骨骨折,傳統手術方案讓張先生和家人充滿顧慮。“醫生告訴我們,常規手術需要在腳上切開一道超過10厘米的‘L型’切口,創傷大、恢復慢,聽說還容易感染壞死、傷口長不好,可能好幾個月都沒法干活。”張先生回憶。

了解到這些潛在風險,特別是可能影響傷口愈合的皮膚軟組織並發症風險和漫長的康復周期,張先生一家憂心忡忡。

“釘中釘”微創術

小切口背后的大智慧

骨病創傷骨科團隊亮出“新式武器”——跟骨釘中釘內固定系統。

這是團隊對張先生的病情進行全面詳細的評估討論后得到的治療方案,“張先生是應用這一微創技術的理想人選,這項技術正好能解決傳統手術的痛點!”何凱毅副主任醫師說。

團隊向張先生細細道來新技術的優勢:僅需在跟骨結節底部開一個約1厘米的小切口,配合跟骨周圍幾個針孔大小的經皮穿刺點,在先進的影像導航系統的精確引導下,進行骨折復位和內固定,不僅最大限度保護了皮膚軟組織的血供,也顯著降低了感染和皮膚壞死的風險。

10cm的傳統L形切口,創傷大、恢復慢,術后感染、皮膚壞死風險較高。

約1cm的微創切口和幾個針孔,保護皮膚軟組織血供,顯著降低感染和皮膚壞死的風險。

在做好充分准備后,張先生接受了手術。手術在雙保險——影像導航與實時神經監護下穩步推進。

復位:醫療團隊通過微創切口精准操作,塌陷的后關節面被一點點頂回原位﹔

固定:隨后,團隊通過髓內通道置入了8mm的髓內主釘與5枚交鎖螺釘。5枚交鎖螺釘如同微型鋼梁,搭起“桁架”穩穩托住主釘。

這套微創“釘中釘”系統在跟骨內部構建了堅固的“桁架式支撐”結構,有效恢復了跟骨應有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整個手術過程高效順暢,手術時間較傳統方法大為縮短。

術后X光片顯示,關節面台階差(即塌陷)從術前的5.3mm成功恢復到僅0.7mm,跟骨的解剖形態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重建。

三天落地行走

康復節奏超預期

得益於微創手術對軟組織的保護和內固定提供的力學穩定性,張先生的術后恢復之快超出了預期。

手術后,張先生的疼痛感很快得到控制。

術后第1-3天是最關鍵的初期恢復階段。在醫生指導下,張先生開始進行踝關節的功能鍛煉,進行輕柔的背伸跖屈活動,預防關節僵硬。這大大超出了他對骨科手術后需長期臥床的認知。

此時,張先生的傷口無需放置引流,愈合良好,微創切口大大降低了軟組織壞死的風險。

術后第3天,張先生就能借助助行器,在病房內進行短距離的自主行走練習。這不僅極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也讓家屬倍感欣喜。

術后約1周,張先生在醫生允許和指導下,可以在床邊嘗試部分負重站立。

術后兩周,經住院觀察和初步康復,張先生傷口愈合良好、無任何感染跡象、早期功能恢復順利,順利出院。

團隊為張先生量身定制了后續康復計劃,包括何時開始部分負重,何時可以完全負重行走(通常在術后6周左右根據復查情況確定),並提供免費的“中醫跟骨康復操”教程與線上隨訪服務指導居家康復。

居家休養期間,張先生按計劃積極進行康復訓練,恢復情況良好,對未來重返工作崗位充滿信心。

術后1個月復診時,張先生的下地行走能力已顯著改善。通過專業的AOFAS(美國足踝外科協會)踝-后足功能評分系統評估,張先生得分達到了92.6分,接近正常水平。

來源: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責編:陳麗冰、龐冠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