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廣西各高校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青春腳步聲 聲聲叩心門

2025年08月14日09:12 | 來源:廣西日報
小字號

廣西科技大學健康宣教實踐隊成員在柳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心理鼓圈”團體輔導。學校供圖

廣西科技大學健康宣教實踐隊成員在柳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心理鼓圈”團體輔導。學校供圖

邊境線上,他們將“行走的思政課”開在界碑旁﹔田間地頭,他們用課堂知識為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翅膀﹔品味非遺,他們用鏡頭記錄瑰寶傳承的匠心獨運﹔基層一線,他們用專業知識傳遞著最質朴的關懷……2025年暑期,廣西各高校青年學子們積極響應時代召喚,深入八桂大地基層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所學融入廣袤大地。他們用腳步丈量鄉土,以專業服務基層,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揮洒汗水、踐行擔當。

1 思政鑄魂 行走課堂厚植家國情懷

“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廣西各高校將“三下鄉”作為思政教育的生動載體,讓青年學子在紅色沃土中汲取奮進力量。

7月9—12日,廣西大學組織40余名師生,把課堂搬到界碑旁,在東興市開展“行走的思政課”。

重溫一段段光輝歷史,同學們從中汲取寶貴的歷史知識、政治智慧、革命力量,深刻感受到肩上的責任與使命。

廣西科技大學青年宣講團成員也走進了東興市。他們用青春視角講透大道理,讓“東盟翻譯官”助力邊關交流,民族團結的種子在邊境線生根發芽。

“行走的思政課”不僅是一次對知識的追求,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們在走訪紅色基地、調研地方特色產業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家國情懷的理解,還通過實踐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文化傳播緊密結合,在服務中不斷錘煉專業本領,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社會中。”來自廣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團長蘇楊杰分享道。

2 科技賦能 智匯鄉村破解發展難題

當高校課堂的專業理論與鄉村發展的現實需求碰撞,科技如何去為鄉村振興注入看得見、摸得著的動能?

“以前憑老經驗施肥打藥,現在有了這‘智慧眼’,農藥成本大大降低!”融安縣泗頂鎮的金桔園裡,果農李大哥滑動著手機上的監測報告,臉上滿是笑意。數天來,廣西科技大學“智飛蒼穹”服務隊操控的無人機掠過翠綠枝頭,旋翼下的傳感器實時捕捉土壤墒情、病虫害蹤跡,數據瞬間傳至終端,生成一份份精准種植方案。

無人機技術,在不同的鄉土場景中綻放出別樣的價值。在田東縣那拔鎮平王村甫必屯的芒果園裡,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智能裝備工程學院實踐團帶來的無人機平穩起飛,按設定路線精准洒藥,破解當地芒果種植痛點——傳統噴洒效率低、農藥浪費多。“這鐵疙瘩真能比人噴得勻?”面對果農老李的懷疑與好奇,成員們用通俗語言講解無人機“精准控量、省工省力”的優勢,讓圍觀的村民更信服。

技術的種子不僅要播撒在田間地頭,更要種進孩子們的心田。“無人機是怎麼飛起來的?”“它能飛多高呀?”金秀瑤族自治縣龍坪村,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團隊搬出微型無人機,用生動語言將復雜飛行原理化作趣味故事,教會孩子們自己操控。當飛行器騰空而起時,孩子們興奮得跳起來:“看!它真的聽我指揮!”

3 文化傳承 非遺瑰寶綻放時代光彩

青年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學習者、記錄者,更是踐行者與傳播者。

在南丹縣懷裡村,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丹山靛韻”實踐團的學子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何金秀展開了一場“智慧對話”。他們用數字技術為古老的瑤族扎染技藝注入新活力:通過3D掃描建立紋樣數據庫,將太陽紋、雲紋等傳統圖案進行數字化存檔﹔運用AI設計工具,開發出兼具民族特色與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在非遺扎染手工坊裡,同學們還搭建了雲上課堂,直播講解扎染技藝、講述民族團結故事,首場便獲2萬余點贊。“直播課把藍白布的故事講到了網友心坎裡,這份用心就是推動鄉村振興最鮮活的青春力量!”懷裡村第一書記點贊道。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梧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學子們來到上古陳村追尋黃泥鼓的千年回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盤金海老人手把手教授學子們獨門絕技——用特定比例的黃泥漿糊制鼓面。“這鼓聲,是我們瑤族的魂。”盤金海邊說,隊員們邊用微距鏡頭記錄下每一個制作細節。

“非遺的活態傳承,關鍵是要‘活’在當下。”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團同學張祖君說,“我們不僅是學習者、記錄者,更要努力成為傳播者、踐行者。我們將把非遺的魅力帶回校園、帶向社會!”

4 民生服務 青春陽光溫暖百姓心田

如何讓藝術設計真正為鄉村振興賦能?暑假“三下鄉”期間,這個曾經縈繞在廣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方家駿心頭的疑問,在大新縣堪圩鄉拔浪村的田間地頭找到了答案。七月的驕陽下,方家駿和同學們蹲在珍珠鴨養殖場,細致觀察鴨群的每一個動作神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設計靈感。“我們不僅要設計一個可愛的形象,更要講好屬於拔浪村的故事。”方家駿說。

與此同時,在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新安村的雲霧茶園裡,另一群年輕人正在書寫著不一樣的青春故事。凌晨4時,天還未亮,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子們已經背著茶簍,踩著露水上山了。“一芽兩葉是最佳採摘標准。”茶農手把手的指導,讓這些平日與機械打交道的“工科生”很快掌握了採茶要領。在制茶車間,他們小心翼翼地控制著殺青溫度,生怕辜負了這一季的春茶。

在東興市江平鎮,廣西醫科大學實踐團來到萬尾村開展用藥知識問卷調查。學生莫妹雪在整理問卷時發現,邊境地區群眾錯用藥品的情況時有發生,安全用藥意識亟待提升。於是,他們耐心地為村民講解藥品儲存、過期藥品處理、安全用藥等知識。“這些年輕人教的用藥方法,我們一聽就懂!”一位京族老人開心地說。

廣西醫科大學1200余名師生組成46支實踐團,足跡遍布南寧、欽州、百色等地,累計服務8萬余人次﹔

廣西中醫藥大學“醫縷陽光”團隊在南寧市邕寧區中和鎮開展中醫義診,學生們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健康服務,獲得村民點贊﹔

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心守護”實踐團創新“健康科普+非遺體驗”模式,在龍勝、鳳山等地開展急救培訓,幫助500余名群眾掌握心肺復蘇等技能……

青春的腳步,最終要落在服務人民、溫暖民心上。正如一位參與服務的同學所說:“當我們看到老鄉們臉上綻放的笑容時,才真正懂得了青春的意義。”(記者秦婷 黃玲娜 實習生姜敏思)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