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綻放 歡歌滿邕城
——南寧城市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展新篇

正值暑假,南寧市西鄉塘區華強街道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的活動室內,四五個孩子端坐桌前,社區志願者正耐心地為孩子們輔導作業。“住在這裡二十多年了,從節假日特色活動到暑期托管,街道的活動就沒斷過。”71歲的居民廖惠春看著不同民族的孩子們一起學習、游戲,感慨道:“大家就像一家人,過節一起熱鬧,平時互相幫忙,哪分什麼民族喲!”
近年來,南寧市立足各族群眾“插花式”混居、少數民族人口佔比57.6%的實際,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基層社區為重要抓手,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各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融得進、過得好”,促進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石榴花開美邕城”的生動局面。
“逢四說事”,黨建引領激活居民自治能量
每月“逢四”,南寧市江南區江南街道二橋西社區總會熱鬧起來,漢、壯、瑤等11個民族的居民圍坐在一起,暢所欲言,議事聲、歡笑聲交織成歌。
在二橋西社區,“逢四說事”的協商機制已踐行多年。“每月逢4、14、24日或周四,大家圍坐議事,從家長裡短到社區建設,沒有不能談的。”社區黨委書記李潮介紹,“逢四說事”聚焦基層黨建、民生服務等“六必說”,簡化“六步走”流程,讓各族居民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主人。
二橋西社區組織轄區各民族代表開展共商“共治解民憂 團結聚力促和諧”說事會。南寧市委統戰部供圖
近年來,二橋西社區獲得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南寧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逢四說事”協商工作機制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和南寧市優秀改革創新項目。
“我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邕江上的疍家人,2012年底才隨家人安置上岸。”居住在二橋西社區的何石蘭回憶道,“剛上岸那會兒,生活方式不習慣,困難重重。幸虧社區有了‘逢四說事’,大家坐下來一起商量怎麼解決問題。靠著這個議事平台,我們疍家上岸居民的急事難事一件件有了著落,生活才逐漸安定下來。”
“逢四說事”機制不僅解決了民生難題,更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紐帶。社區根據居民提議,征集疍家老物件、老照片,組建疍家文化隊,舉辦疍家婚禮等活動。同時打造“石榴園”議事角、“同心”文化廣場等交融空間。機制推動社區從“說事議事”升級為“辦成好事”,近3年來,累計征集意見1300余條,“兜底性”解決老人拍照送照、兒童托管、隨遷子女入學等急難愁盼問題700余件。
“這個議事平台,讓我們疍家人的‘根’和‘魂’在岸上也有了家,大家聚在一起說說老傳統,辦辦新活動,感覺心貼得更近了。”如今,何石蘭在社區負責衛生健康工作,從“水上漂”到真正“住得下”,何石蘭的經歷成為社區各族群眾互嵌融居最生動的注腳。
二橋西社區在富寧新興苑小區設“逢四說事”戶外說事點,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南寧市委統戰部供圖
近年來,南寧市建立“黨建+民族團結進步”矩陣,健全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單元)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446個社區構建起“黨建+民族團結進步”堅強矩陣。同時完善聯建共建機制,引入轄區單位組建“社企聯盟”“社校聯盟”,實現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聚力攻堅無物業小區治理,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組建業委會(物管會)2864個、覆蓋率達77.26%,業委會黨組織覆蓋率達75.76%,“紅色物業”促進多方共治。創新居民自治機制,推行“紅石榴志願者”行動及“點單—接單”工作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謝大姐暖心屋”等特色服務,營造各族群眾“能幫就幫、互助互愛”的和諧氛圍。
“1+20+N”服務網,筑起各族居民溫馨“家園”
“孩子入學怎麼辦?”“現在還有哪些工作崗位?”……位於南寧市西鄉塘區華強街道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裡,前來咨詢的群眾絡繹不絕。在華強街道,全國首家地市級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已運行15年。面對流動人口增長快、民族成分多的挑戰,南寧構建起“1+20+N”服務網絡——以服務中心為樞紐,輻射20個社區“民族之家”,鏈接N個社會組織和市場資源,提供經商就業、住房租賃、子女入學等“八項”服務,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矩陣。
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為群眾答疑解惑。趙可盈攝
據華強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沙坤玲介紹,2016年以來,覆蓋全市的少數民族服務網絡體系累計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就業創業服務10.88萬人次,解決住(租)房問題6.25萬多人次,技能培訓20.92萬人次,法律咨詢2.29萬多人次,解決近5.14萬名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2020年,華強街道榮獲南寧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2022年獲得了第五批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道命名。
華強街道開展2025年“唱響三月三·同心向未來”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南寧市委統戰部供圖
為更好地給各族居民群眾提供服務,截至2024年底,南寧市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成362個“民族之家”,增設“幫辦代辦”等便民服務窗口,2024年新建9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8個社區長者飯堂,為各族群眾提供觸手可及的優質服務﹔多方協同共發力完善職能部門聯動機制,把黨建、民政、城管、應急等網格融入“一張網”,截至2024年12月底,將全市9067個基礎網格進行數字化上圖,按照“1+1+1+N”模式配備12264名網格員,實現網格化管理服務全覆蓋,並推進社區服務數字化,建立“民呼我應快辦”智慧服務平台,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成事”。
以文化人,構建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在興寧區圍村村那井坡,白牆灰瓦的民居掩映竹林間,家風家訓館、同心文化廣場點綴其中。“我們以綠賦能、以文為媒、以旅促融。”駐村第一書記秦振煒說。村裡的山歌隊、舞蹈隊每年舉辦“三月三”系列活動,壯族“哭嫁歌”、五色糯米飯制作等吸引數萬游客。依托南國紫薇園,村民與游客共繪“百米民族團結長卷”,在賞花中感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的深意。
十裡花廊書院外,新栽的石榴樹結出累累果實。趙可盈攝
十裡花廊書院更成為圍村村文旅融合新地標。“我們種石榴樹、辦‘石榴籽閱讀營’,用書本凝聚團結力量。”書院院長劉宇喬介紹,書院自去年12月成立以來,已舉辦讀書會、非遺體驗等多場活動,帶動周邊花卉苗木、盆景銷售大幅增長。
如今,圍村村先后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稱號,入選2023年廣西民族特色村寨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試點等,成為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富裕的生動樣本。
圍村村那井坡同心文化廣場。南寧市委統戰部供圖
在華強街道大同社區,民族團結的實踐則浸潤在百年水街的煙火氣裡。漫步水街,一條精心設計的研學路線串聯起文化地標:從飄散書香的“水街城市書房”出發,經過熱氣騰騰的水街美食城、歌聲飛揚的百姓小舞台,再到見証歷史的粵東會館、象征團結的民生廣場民族團結廣場,直至暢游閣、冬泳亭。這條路線不僅讓居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更成為傳承歷史記憶的紐帶。
大同社區黨委書記楊翠雲介紹,社區以“五同”為抓手(黨群同心、資源同享、老少同樂、文化同行、與民同樂),依托“五個一”載體(一條水街巷、一個百姓小舞台、一個城市書房陣地、一條研學路線、一系列活動),促進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社區還定期組織水街老字號傳承人,向各族居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同胞傳授生榨米粉等傳統技藝,為就業創業鋪路搭橋。“我們通過開展春節送春聯、三月三對山歌、端午包粽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大家聚在一起,感情自然就深了。”楊翠雲說。2024年,大同社區獲評“南寧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區工作品牌重點建設社區”。
近年來,南寧市深入實施“三項計劃”促交流,與烏魯木齊、拉薩等地簽訂“三項計劃”(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合作框架協議,2024年以來10多所學校與區外學校結對交流,無差異化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証制度,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完善群眾性聯誼機制促交融,舉辦多彩活動匯聚人心,並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社區事務有機融合,推動居民從“生人”到“熟人”再到“親人”轉變,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如今的南寧,一幅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幸福畫卷正在邕江兩岸徐徐鋪展,書寫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