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靖西:“五個提級”發力 激活自然村黨組織“源頭活水”

2025年08月12日10:23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靖西市,這座橫亙在廣西西部邊陲的小城,152.5公裡的邊境線串聯起70萬人口,其中壯族佔比達99.4%,是全國典型的壯族聚居地。長期以來,這裡的農村黨組織發展黨員面臨著“三難”困境:源頭儲備青黃不接、程序執行鬆散、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為破局解難,靖西以發展黨員“書記工程”為抓手,創新構建“提級備案、提級管理、提級審查、提級研判、提級培訓”五位一體管育機制,筑牢邊境基層黨組織根基,讓自然村發展黨員工作從“磕磕絆絆”走向規范、精細化。

開源拓渠:打破梗阻,把准人才“入口關”

靖西市化峒鎮群策村村民陸革的入黨經歷,曾是該市自然村黨組織發展黨員困境的縮影。這位產業發展能手多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卻因村級梗阻遲遲未果。破解這類“壓苗保位”的難題,靖西率先推出“提級備案”機制:入黨申請人可直接向鄉鎮黨委遞交材料備案,經審查后再轉交村屯支部,從源頭避免人為設卡。機制落地以來,67名像陸革這樣的優秀人才通過該渠道進入培養視野,陸革本人如今已成為入黨積極分子。

為拓寬選人視野,“提級管理”機制同步發力。針對連續5年不發展黨員的薄弱村屯,靖西推行“跨屯聯培、定向選培、人才引培”模式,構建“村級統籌、接收村主體、派出村服務”的跨域管理體系。吞盤鄉必樣村三當屯曾是“黨員空白屯”,通過鄉黨委蹲點指導、科學調配人才,不僅發展2名產業能手入黨,更將其充實進村干部隊伍。如今,該村養牛場項目帶動55戶農戶養殖肉牛,種植牧草150余畝,年增收超25萬元,集體養殖場還為群眾提供66人次務工崗位,增收近10萬元。從“坐等上門”到“主動引才”,8名在外經商務工青年主動遞交入黨申請,黨員儲備力量悄然煥新。

規范提質:筑牢根基,守好程序“質量關”

“以前連‘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都分不清,材料反復改到讓人想放棄。”同德鄉足表村黨總支部書記黃鋪的感慨,道出了自然村黨組織發展黨員的程序痛點。為此,靖西構建“三審三編碼”體系,將發展黨員5個階段25個步驟納入“支部初審、黨委復審、組織部門終審”的提級審查流程,實行“一人一檔、一事一記、一步一審”﹔同時為每份檔案標注“黨委+支部+黨員”三級永久編碼,確保檔案完整連續。程序規范了,因材料繁雜放棄入黨的情況大幅減少。

程序之外,黨員隊伍結構的動態調控同樣關鍵。靖西建立“組織部門—基層黨委—自然村支部”三級提級研判模式,用“紅黃綠”三色管理精准施策:近5年未發展黨員的亮紅牌,納入縣級督辦﹔積極分子儲備不足2名的亮黃牌,由鄉鎮指導制定計劃﹔工作規范的亮綠牌,優先評優。壬庄鄉壬庄街第一片區黨支部曾因青壯年外流導致黨員老齡化,通過研判機制持續優化,40歲以下黨員佔比從12%提至30%,高中及以上學歷佔比從18%提至27%,黨組織戰斗力顯著增強。

賦能成長:持續培育,激活隊伍“活力關”

發展黨員不是“一入了之”,更要精耕細作。靖西打造“學管用”三位一體提級培訓機制,定期組織優秀青年、入黨積極分子參與主題黨日活動、參加“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理論學習、技能實訓和志願服務活動實踐鍛煉。培訓內容既有黨章黨規等“必修課”,也有邊境治理、產業發展等“特色課”,還通過“黨員+人才”1+1結對,讓培養對象在推動鄉村振興一線練本領。

靖西的“五個提級”機制,既破解了“沒人入、入不好”的老問題,更讓邊境村屯黨組織成為凝聚民心、帶動發展的“主心骨”。從陸革這樣的產業能手走進培養視野,到必樣村靠新黨員力量盤活養牛產業﹔從檔案編碼讓程序“一目了然”,到“三色”管理讓隊伍結構“動態煥新”。

如今,越來越多的壯族青年向黨組織靠攏,70萬邊民在黨的引領下,正沿著鄉村振興的道路穩步前行。(何彪、趙美芳、王會練)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