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三伏養生”要注意什麼?

新聞發布會現場。黃慧賢攝
人民網南寧7月18日電 (覃心、實習生黃慧賢)入夏后天氣很熱,很多人都在討論要貼三伏貼的問題。廣西地處嶺南,三伏天“濕熱交蒸”的氣候特點尤為突出,三伏天的養生要注意哪些問題?7月18日,廣西“時令、時事與健康”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對此進行專業解答。
據悉,廣西高溫高濕,濕邪易困脾,導致“濕熱內蘊”——這正是三伏天易出現乏力、食欲不振、腹瀉、皮膚濕疹等問題的根本原因,需結合中醫“天人相應”的理念,從“養陽、祛濕、調臟腑”入手,守護健康。
概括來講,三伏天的養生核心主要有三點:一是順應陽盛、借勢養陽。夏季人體陽氣外浮,體內“伏寒”易被激發,此時通過中醫手段(如敷貼、艾灸)可溫通經絡,驅散體內寒邪。二是健脾祛濕、化解內困。濕熱困脾是廣西三伏天的“健康大敵”,需通過飲食、運動等方式強健脾胃,促進濕氣排出。三是防微杜漸、冬病夏治。針對冬季易發作的慢性疾病(比如哮喘、鼻炎、關節痛),三伏天是中醫“冬病夏治”的黃金期,也是順應自然、調理體質的關鍵時段。
據介紹,中醫講“藥補不如食補”,結合廣西氣候與居民體質特點,三伏天的飲食需緊扣“健脾、祛濕、清熱”三大目標,以飲食養生為法,藥食同源,健脾化濕。在起居養生方面,需順時調神,護陽避濕。運動養生則要輕緩適度,避免大汗傷津耗氣。
“三伏貼”特色療法是在全國范圍廣受喜愛的特色中醫療法,在廣西開展了多年,基於冬病夏治、精准調理的中醫理念,遵循溫通經絡、驅散內寒的治療原則。堅持“三伏貼”特色療法,能達到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哮喘(非急性發作期),消化系統疾病如虛寒性胃痛、腹瀉,骨關節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老寒腿等疾病的效果,調理畏寒怕冷、易感冒的“陽虛體質”等。
除了廣為人知的三伏貼,中醫“冬病夏治”還包含多種特色外治與內服手段,核心均是利用夏季陽氣旺盛的“天時”,通過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改善“冬病”(也就是冬季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的體質基礎。常可採用艾灸療法、中藥藥浴/熏洗、穴位注射、內服溫陽方、拔罐/刮痧等治療方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