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區:AI“慧眼”照亮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新路徑

清晨的陽光穿透薄霧,賀州市八步區鋪門鎮某養殖場的污水排放口前,一台AI監控設備正悄然運行。設備搭載的高清攝像頭對准水面,流量傳感器實時捕捉數據,當發現有少量糞污隨水流溢出時,系統瞬間觸發預警——這條信息在10秒內同步推送至鎮網格員的手機終端,20分鐘后,網格員已抵達現場督促整改。
這是鋪門鎮作為八步區首個AI智慧設備試點鄉鎮的日常場景,100台AI監控設備如“電子哨兵”般遍布全鎮47家規模養殖場,以點的突破撬動了面的變革,成為八步區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智慧升級”的生動注腳。
試點先行:鋪門鎮的“100台設備”改寫監管邏輯
鋪門鎮的100台AI智慧設備,並非簡單的“攝像頭+傳感器”組合,而是八步區“AI智慧養殖環保監管平台”的“前沿哨所”。這些設備精准覆蓋污水排放口、糞污處理池、場區邊界等關鍵點位,依托5G傳輸與定制算法,可智能識別糞污外溢、人為偷排、設施停運等12類違規行為,識別准確率達98%。
自設備安裝以來,鋪門鎮的監管效率實現“三級跳”:過去網格員日均巡查20家養殖場需耗時6小時,如今AI系統24小時值守,每月自動生成30余條預警信息,其中27條經核查確認為有效風險,處置響應時間從“天級”壓縮至“小時級”。養殖戶李大叔的養殖場曾因暴雨導致糞污暫存池輕微滲漏,系統10分鐘內發出預警,網格員與技術員同步到場指導整改,避免了污染擴散。“以前怕檢查,現在設備幫我們‘盯梢’,反倒踏實了。”李大叔的話道出了養殖戶從“怕監管”到“靠監管”的心態轉變。
更顯著的變化在於偷排行為的銳減。試點前,鋪門鎮年均接到養殖污染舉報15起,今年試點以來僅發生1起,且因系統留存完整証據鏈,3天內即完成處罰與整改。這100台設備形成的“技防網絡”,不僅降低了執法成本,更讓“僥幸心理”無處遁形。
以點帶面:八步區的“智慧治理”全域開花
鋪門鎮的試點成效,是八步區“科技治污”戰略的微觀呈現。如今,這一模式將在全區鋪開,構建起“全域覆蓋、智能預警、協同處置”的治理體系。
在技術覆蓋上,全區133家規模養殖場均接入“AI智慧養殖環保監管平台”,配備的攝像頭、流量表等設備總數超800台,形成“鎮有試點、區有總控”的監測網絡。廣西電信搭建的系統依托雲計算能力,可同時處理上萬條實時數據,區綜治中心總控室的監控大屏能即時調取任意養殖場的實時畫面與歷史數據,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業”。正如八步區農業農村局黎隊長所言:“過去靠腿跑,現在靠網聯,監管半徑從‘5個村’擴展到‘全轄區’。”
在機制創新上,鋪門鎮試點驗証的“技防+人防”模式在全區推廣。系統自動預警與網格員現場核查無縫銜接,配合“隨手拍”群眾舉報渠道,形成“AI識別—平台派單—網格員處置—結果反饋”的閉環。蓮塘鎮養殖戶張老板因夜間偷排被“隨手拍”舉報,系統同步調取的監控錄像與流量數據成為鐵証,當日即完成處罰,這樣的“快速響應”案例在全區已發生12起,罰款總額超15萬元,倒逼養殖戶從“被動整改”轉向“主動防治”。
在生態效益上,技術賦能推動了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量質雙升”。借鑒鋪門鎮“設備監測+技術指導”的經驗,全區統籌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扶持養殖場升級糞污處理設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33%。“鐘歡模式”等低成本糞污處理技術在全區培訓200余人次,蓮塘鎮的果園用上“生態肥”后,畝產提升15%,形成“養殖—糞肥—種植”的循環鏈條。大寧鎮某養殖場通過系統監測優化糞污處理流程,每月減少污水排放30噸,節約化肥成本近2000元,實現了“環保”與“效益”的雙贏。
未來圖景:從“碧水守護”到“綠色轉型”
鋪門鎮的100台設備,是八步區用科技守護生態的起點。按照規劃,2025年全區將實現10萬畝糞肥還田、25萬立方米液體糞污處理,AI智慧設備將延伸至中小養殖戶,構建全產業鏈的綠色監管體系。從實時監測數據,到田間地頭的“生態肥”飄香,八步區正以“點”的突破帶動“面”的躍升,讓智慧與生態共生,繪就一幅“水清、岸綠、業興”的新畫卷。(黃玉生)
來源:八步區農業農村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