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職業師范學院“三下鄉”團隊走進東興江平鎮

![]() |
團隊成員對游客進行關於京族文化認知程度與體驗的問卷調研。廣西職業師范學院供圖 |
近日,廣西職業師范學院會計與審計學院“與光同行”中華文化傳承團11名成員在指導老師張宇華、陳麗金、唐艾艾的帶領下,赴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鎮圍繞京族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展開調研。從解碼海洋民族的文化基因,到探尋產業與旅游的結合路徑,團隊以青春視角為當地京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提供新思路。
期間,團隊成員走進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該中心主任蘇維芳系統介紹了京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團隊成員發現,京族文化元素雖獨具魅力,卻因缺乏鮮活的傳播載體,大多“藏在深閨待人識”。這一現象在江平鎮的游客調研問卷中得到印証。“巫頭村靠近越南,淺海捕魚、蝦螺養殖、海產品加工是支柱產業,京族粉和海鴨蛋,是當地村民在生產生活中自發發展起來的特色旅游產業支撐點。”團隊成員在與江平鎮巫頭村駐村第一書記袁鵬的深入探討中了解到,當地計劃先夯實產業基礎,再逐步融入文化元素,讓旅游有載體——做到“有物可看、有品可帶、有體驗可憶”。這一規劃不僅有望推動當地經濟增長,還能在傳承文化、促進教育發展等多方面發揮聯動作用,讓文化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在京族博物館,得知京族人口少、京族文化宣傳力量有限的現狀后,團隊成員建議,可嘗試開展“輕量化傳播”實踐:向游客簡短介紹京族文化元素,加深其對京族文化的了解﹔通過調研游客對京族文化的認知與體驗情況,進一步提升京族文化的普及度。這些方式讓游客在與當地青年的互動中,真切感受到京族文化的鮮活活力。
從字喃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到文旅融合清晰的發展藍圖,“與光同行”中華文化傳承團參與探索了傳統文化保護與產業創新如何協同發力,並提出建設性意見。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文旅融合的關鍵,是讓文化從展品變為生活場景,讓旅游從觀光升為文化對話。無論是筆尖流淌的古老文字,還是文旅融合的創新思路,都終將在產業與旅游的共生中愈發強勁,更讓文化美與民生利在發展間共榮。(何艷)
![]() |
團隊成員與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主任蘇維芳、秘書長阮賢友合影。廣西職業師范學院供圖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