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廣西植物研究所多項科研成果領跑全國

2025年04月17日08:54 | 來源:廣西日報
小字號

發現孑遺植物銀杉,引起全球植物學界轟動﹔參與重大項目,研制出分離青蒿素的規模化生產工藝﹔編研出版《廣西植物志》(共6卷),首次全面系統描述廣西植物資源,摸清廣西植物資源家底﹔參與多個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為花坪、弄崗、大瑤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設立提供關鍵科學依據……近日,記者從廣西植物研究所建所九十周年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獲悉,該所多項科研成果領跑全國。

“作為廣西第一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廣西植物研究所自1935年成立以來,持續為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林產業和生物健康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做出富有成效的貢獻,逐步發展成為多學科融合、研究特色鮮明、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地方綜合性植物學研究機構。”廣西植物研究所所長潘爭紅介紹。

憑借豐厚的家底,近10年來,廣西植物研究所多學科融合研究及成果轉化推廣跑出加速度:累計承擔科研項目1244項,總科研經費突破3.3億元﹔先后建成“國家苦苣苔科種質資源庫”等3個國家級科研平台、8個自治區級科研平台,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條。

植物科學研究獨領風騷。完成《廣西植物志》編研出版,收錄了廣西維管植物9051種,首次全面系統地描述廣西植物資源﹔研發的石漠化治理“果化模式”被自然資源部推廣至西南8省300余縣﹔持續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的調查與保育,發表植物新種150個,實現金花茶、資源冷杉和元寶山冷杉等旗艦物種的野外回歸。

藥用植物研究大放異彩。立足廣西“天然藥庫”資源,廣西植物研究所參與完成廣西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編研《中國中藥資源大典·廣西卷》《廣西中藥資源大典·縣域卷》,掌握廣西中藥資源本底﹔構建喀斯特區域特色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生態修復—產業開發”協同發展的產業模式,在喀斯特地區建立多個示范基地,為喀斯特生態重建提供中國方案﹔率先開展廣西藥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調研。

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就可圈可點。該所培育出4個獼猴桃新品種,推廣帶動10萬畝果園提質增效﹔創新建立的羅漢果標准化栽培和質量控制體系,讓羅漢果成為富民大產業﹔突破金槐品種、種植、加工技術瓶頸,在全區推廣30余萬畝,累計新增利潤24億元。(記者李新雄、付瑋燁)

(責編:陳麗冰、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