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昌明鄉東風村的山水蝶變與振興密碼

清晨六點,朝霧還未散盡,廣西崇左市大新縣昌明鄉東風村3000畝堅果樹、3500畝八角林已泛起層層綠浪。村民黃開戴著草帽穿梭林間,手中的筆記本正記錄著果樹的生長數據。遠處,蜿蜒的通屯水泥硬化路上,農特產品運輸車緩緩駛過,車身上“振興東風”的標識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片曾因“九分山地一分田”“無法機耕隻能羊耕”而困頓的土地,如今正以生態為底色、產業為筆墨,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美詩篇。
山水煥新顏:從荒山到金山
東風村的自然畫卷,是一部人與土地的共生史。淰馱屯的金花茶樹見証了百年滄桑,母株的成功移植成就了一方水土的興旺茶產業,成為生態保護的現代注腳。曾經的泥巴爛路化作約40公裡環山通屯硬化道路,蜿蜒穿行於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之間﹔460盞太陽能路燈點亮了山村的夜晚,宛如繁星墜落人間。
在這片“林地多耕地少”的土地上,澳洲堅果的崛起堪稱奇跡。在后盾單位廣西商務廳的協調指導和資金扶持下,村黨總支部書記農紹宗帶領村轄區黨員群眾開荒拓土,將1300畝桉樹林改造成澳洲堅果種植示范基地后擴種至如今的3000畝,並引入薛氏智能滴灌系統精准灌溉﹔將3500畝八角矮化嫁接完成試點1200畝,提升棵產超20%﹔每年聯系對接完成訂單式全量統銷統購,不斷提升“東風堅果”“東風八角”的品牌效應。2024年,全村堅果、八角產量突破16萬斤、50萬斤,總產值超300萬元,曾經的荒山化身“綠色銀行”。村民覃志宏撫摸著挂果的樹枝感慨:“以前種其他農作物隻夠糊口,現在一棵堅果樹、八角樹就是一本小存折!”
人文織錦繡:從鄉愁到新風
東風村的人文肌理,浸潤著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書香潤心田:改造一新的農家書屋裡,村委副主任凌國南正與青年黨員共讀《廣西勤廉先進個人風採錄》。廉潔讀書角、家風故事分享會、周末閱讀營……掃碼即可聆聽背后的奮斗故事,讓清廉之風與文明鄉情深度融合。
雙擁鑄村魂:每年由鄉土人才自籌經費舉辦的慶“八一”暨豐收節大型文藝匯演,是東風村最沸騰的時刻。邀請原廣西軍區文工團的老兵們跨越千裡,與村民共唱《我和我的祖國》《部隊阿哥立新功》﹔知名樂隊木棉組合的歌聲《唄儂情深》《儂垌歌》響徹山林,農家五色糯米飯的香氣裹挾著軍民魚水情。41名退役軍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退役軍人黃權開帶領板扭屯發展生態養殖,將軍事化管理融入生產,打造出“退伍不褪色”的致富樣板。
技藝傳薪火:苦丁茶制作技藝在東風村已得到幾代人的傳承延續,每到採摘時節,各家各戶都各自施展手藝,比拼炒茶成效。看著覃家阿婆的手在鐵鍋上翻飛,採用古法炒制苦丁茶,現場觀摩的觀眾不斷驚嘆:“這雙手會跳舞!”
發展繪長卷:從破冰到騰飛
東風村的振興之路,是一部“黨建引領+產業創新”的奮斗史詩。
黨建領航:駐村第一書記覃新宇用腳步丈量民情,遍訪132戶脫貧戶(含監測戶),2023年、2024年爭取近800余萬元幫扶村轄10個自然屯實施人飲工程、村屯道路、村屯美化、林下“一地多產”等項目建設。他大力推動村黨總支部與廣西商務廳和大新縣水利局、大新郵政公司結對共建成效,培養了20多名致富帶頭人,建立“村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脫貧戶(農戶)”模式,讓林下種養殖產業產值超過預期100%。村黨總支部獲評“自治區四星級黨組織”“崇左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成為帶領群眾攻堅克難的紅色引擎。
科技賦能:在智慧雞棚內,觀測設備實時監測山林中土雞們的呼吸節律﹔在村集體經濟公司服務點裡,堅果、八角、苦丁茶、蜂蜜、筍干等農特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往外地。曾經的“信息孤島”如今網絡全覆蓋,村民用手機觀看山貨採收過程,訂單隨著無人機巡田的軌跡飛向雲端,實現低碳生活“綠富同興”。
未來可期:青山不負追夢人
夜幕降臨,文化廣場的大頻喇叭傳聲:當季農產品成交額6.6萬元,空氣質量指數持續優級。板扭屯“筑夢亭”裡的留言簿上,廣東江門設計師寫道:“這裡讓我看見鄉村振興的另一種可能。”
站在村委3樓的觀景廊遠眺,堅果樹、八角林隨風起伏如碧海,面前河道流水在夕照下流淌金光。東風村婦聯主席、致富帶頭人趙梅英的手機響起提示音——售出50罐百花野蜂蜜、71罐金花茶、13斤野靈芝。她望向遠處正在採摘務農的村民,輕聲哼起山歌:“山路彎彎變通途,綠葉結果金滿筐……”
東風村的故事,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協奏曲,更是新時代中國鄉村破繭成蝶的生動縮影。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蝶變,都在証明:當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深情相擁,鄉村振興的答卷必將寫滿希望。(梁忠瓊 黃秀祥 蔣雲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