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人大來助力 “薯”道顯曙光

紅薯迎來豐收。
近日,在合浦縣西場鎮老溫村千畝紅薯種植基地,一場別開生面的“鑰匙入土”儀式吸引了四鄰八鄉的目光。隨著村支書、合浦縣人大代表裴桂義一聲“開耕嘍”,數十台農機隆隆作響,農戶們手腳麻利地分苗、蓋土、施肥、覆膜……掀起新一年紅薯產業鏈振興的春潮。田埂上,縣、鎮人大代表與基地負責人交流紅薯管護技術、計算種植成本、分析產業發展趨勢、憧憬豐收景象,為助推紅薯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探討。
產業興則農民富。近年來,西場鎮人大緊緊抓牢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積極探索“聯絡站+產業振興”工作模式,引導廣大農戶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紅薯產業,不斷拓寬村民致富新路子,鼓足群眾“錢袋子”。
從“民生田埂會”到“種子試驗田”
2021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沖垮了合浦縣西場鎮老溫村的排水溝,薯田灌滿渾濁的泥水,渾身泥漿的老農們一臉愁容蹲在田埂上。當裴桂義踩著沒過腳踝的泥漿趕到薯田時,村民們向他訴起了苦。
“這溝修了垮、垮了修,種薯就像伺候祖宗一樣,還不值錢!”一場“民生田埂會”在薯田開了場。村民們指著薯苗,你一言我一語倒著苦水:“種了20年紅薯,越種越窮!”“能不能換個值錢的品種?”
西場鎮人大負責人趕到薯田時,看到裴桂義半跪在泥地裡丈量溝渠斷面,沾滿泥漿的筆記本上,歪歪扭扭記著:品種老化、技術斷層、產業鏈短……“老裴,咱們得給紅薯換個活法!近期,我要外出學習考察,咱們一起去,把群眾致富的‘金鑰匙’找回來!”考察期間,裴桂義“偶遇”了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研發的“西瓜紅”“冰淇淋”兩種新品種紅薯,表皮紅潤似瑪瑙,芯黃如蜜糖,口感好、產量高,還適宜黃沙土壤種植。老裴眼前一亮,這就是“金鑰匙”!隨即便自掏腰包引種3畝試驗田,秋收時畝產高達3000余斤,每畝增收3000余元,實打實的效益說服了持觀望態度的村民,也成功讓“西瓜紅”“冰淇淋”紅薯扎根老溫村,成為老溫村行走的“活招牌”。
從“代表建議”到“產業杠杆”
“單靠農戶單打獨斗,永遠成不了氣候。要大力發展紅薯種植及紅薯粉加工產業,打造獨屬於老溫村的‘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新名片。”2021年2月初,西場鎮人大代表、老溫村村委委員溫本余在村民會議上提出建議。
“如何破解管理難題?如何打破產銷困局?如何實現產業鏈發展?”在村民大會上,裴桂義說出了村民們的后顧之憂。
面對群眾的顧慮,老溫村組織村“兩委”干部、人大代表、種植大戶進行產業實地調研,跑遍周邊20多個村鎮,向鎮人大提出組建“專家團”下田傳技,建設現代化加工車間,注冊品牌“三步走”方案。西場鎮人大隨即推動建立了“三級代表聯辦”工作機制,協調市、縣、鎮農業骨干成立技術服務隊“一對一”技術指導,開設人大代表聯絡站“夜間談話會”等,為種植大戶、村民們傳授種植技術,解決技術短板問題。西場鎮人大主席團還積極爭取產業資金支持,成功籌集資金185萬元建成了紅薯分揀包裝車間和紅薯干生產車間,形成了分揀、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化的全產業鏈。
西場鎮人大為發展紅薯產業積極奔走,讓老溫村的種植大戶、村民們的顧慮逐漸消除,紛紛加入老溫村紅薯種植基地建設。如今,老溫村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聯收機制,不僅開發原味紅薯干、紅薯果脯等深加工產品,打造全縣首個生產原味紅薯干生產線,輻射消化周邊農戶余薯,促進產業循環發展。
為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2021年3月,裴桂義成功申請注冊“老溫紫鈺”品牌商標,老溫村通過網絡直播讓客源從鄉鎮擴大到區外,紅薯銷量大漲。
從“提籃叫賣”到“金獎出圈”
時針撥回到2021年,人大代表裴桂義在走訪中發現,一邊是村民守著沙壤寶地卻隻能種“喂豬薯”,一邊是市場“提籃叫賣”卻無人問津。
“提籃叫賣”到“金獎出圈”如何破冰?2024年12月,裴桂義在西場鎮人大的推動下,帶著“西瓜紅”“冰淇淋”紅薯樣本參加了2024年廣西“好種好品”擂台賽。老溫村選送的紅薯脫穎而出,榮獲“冰淇凌紅薯”和“西瓜紅紅薯”金獎。
獎牌剛落地,西場鎮人大便利用好“金獎效應”,牽頭動員群眾整合土地,進行規模化生產。對於部分常年外出農戶,村裡採取“土地承包+租金”模式,積極推動千畝紅薯種植基地建設。
“西場鎮人大給我們搭好了產業戲台,我們一定要唱好鄉村振興這場大戲!”裴桂義站在春耕田塊裡,一幅代表與村民共繪產業發展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林軍 向玉鋒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