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江州區全鏈條培養村級后備干部
“新兵”變“尖兵”

“村集體有塊空地,能不能蓋個廠子?”“90后”返鄉青年馮偉明萌發創業念頭。
“可是我手頭的錢不夠,怎麼辦?”馮偉明猶豫起來。
馮偉明是崇左市江州區石景林街道卜利村一名村級后備干部,他把想法向村支書、村委會主任農壽青和盤托出。
“年輕人,大膽干,我們給你做后盾。”農壽青的回答,讓馮偉明充滿力量。
村集體不僅注資入股,農壽青還積極協助辦理區裡的專項貸款,很快,一個佔地3000平方米的加工廠建成投產。
加工廠主要加工耳機、家用桌布、手套等產品,出口歐美地區,帶動了200名失地農民、全職寶媽等特殊就業群體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還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以上。
組織的關懷,讓馮偉明成為了一名鄉村振興“領頭雁”。“我們正著手引入壯錦加工生產線,讓壯錦文創產品走向大眾世界,提高群眾收入。”馮偉明說。
近年來,江州區堅持把強化村級后備力量建設作為“抓基層、打基礎”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創新實施“雛雁豐翼”行動,通過選准、育強、用好全鏈條培養,全方位建強村級后備力量隊伍,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江州區制定出台“‘雛雁豐翼’三年行動方案”,打破身份、行業、地域限制,將退役軍人、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青年、村級衛生室醫生、村級防貧監測信息員等群體納入后備力量庫。對118個村(社區)開展全方位、多層次、拉網式摸底,結合村級班子中期評估結果和多方意見建議,制定“一村一策”后備力量需求清單。針對各項村情要素、個人能力、匹配崗位等進行關聯分析,設崗定向選拔出1004人,平均年齡38歲。
“我們鎮的村級后備力量既有種植能手,也有電商達人,個個都是鄉村振興的‘潛力股’。”新和鎮黨委組織委員黃日常說。
“甘蔗行距間隔1.6米,可以使甘蔗採光更充分,抗旱耐澇能力更強,抗倒伏效果更佳。管理得好,畝產能突破7噸。”瀨湍鎮瀨湍社區后備干部李孔歡在地裡向蔗農傳授科學種蔗知識。
不久前,李孔歡參加了區裡舉辦的甘蔗種植專題培訓。
“現在,我是活學活用,把學到的本領教給蔗農群眾。”李孔歡說。
為了讓村級后備干部迅速成長,江州區有針對性地制定“雛雁提升”培養計劃,依托區裡的黨校和鄉鎮黨校,開展現代農業、基層治理、實用技術等專題培訓36場次,受眾3529人次。區裡採取“1+N”導師幫帶制,安排有經驗的包村干部、駐村隊員、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與后備干部進行結對子,傳授農村工作方式方法,組織他們參與村級事物管理、列席工作會議、調解矛盾糾紛等,提升在他們群眾當中的威信力。
與此同時,江州區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對有意願的后備力量開通創業申報等“綠色通道”,協調整合政策資源,支持后備力量領辦合作社、村集體經濟項目。先后鼓勵15名黨員后備干部領辦村級集體經濟項目7個,帶頭發展甘蔗、鱸魚、酸菜等產業,示范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進一步暢通村級后備力量成長渠道,開展“推優選優”雙優活動,推送儲備在庫的30名年輕有為的優秀村干部參加提升學歷,25名后備干部列入縣級“兩代表一委員”,讓村級后備力量在干事中嘗到甜頭、充滿勁頭、更有奔頭。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雛雁豐翼’三年行動,持續完善‘選育管用’全鏈條機制,讓更多‘好苗子’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茁壯成長。”江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陸華勇 農媛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