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吞魚刺穿破食管刺向胸部大動脈 醫院多學科團隊成功搶救

近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外科陽諾主任醫師、胸外科病區王永勇主任醫師帶領多學科團隊成功救治了一位被長約3cm魚刺刺破食管、降主動脈,由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單位(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轉診而來的急危重症患者,再次彰顯了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水平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及聯動救治的高效便捷。
危情突發:劍突下疼痛,誤吞魚刺竟不知
58歲的楊女士(化名)家住北流市某鄉鎮,3月12日中午吃完午飯后感到喉嚨有點痛,胸部劍突下持續性灼燒痛,無反酸、反氣、嘔吐、嘔血、暈厥等不適,以為是飯太硬太干、普通胃痛,就沒在意,先到了鎮上的衛生院打了消炎藥,但仍不見好轉。
見楊女士如此難受,又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外務工的兒子小覃(化名)意識到情況不妙要及時就醫,便馬上讓母親到當地醫院做檢查,自己也從外地趕回。經電子胃鏡檢查提示距門齒26cm處有魚刺狀異物且嵌入食管壁,因魚刺所處位置凶險,周圍是胸部大血管等重要組織結構,若冒然取刺,稍有不慎隨時可能引發大出血導致患者死亡,當地醫院無法救治。
緊急接力:跨院高效轉診 多學科聯合手術
3月15日,在家屬陪同和120急救車護送下,患者由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玉林醫院(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緊急轉到該院急診科就診,完善CT提示魚刺穿破胸中段的食管全層,嵌在了胸主動脈壁上,急診予止痛、抗感染對症處理。患者誤吞魚刺已超過48小時,同時魚刺已經穿透食管進入縱隔合並縱隔感染,同時CT提示魚刺尖端刺入降主動脈,若需根治,必須將魚刺取出,但魚刺已累及胸主動脈,取刺過程中隨時有可能出現大出血導致患者死亡。
當天中午患者轉入該院胸外科病區,心胸外科陽諾主任醫師立即組織成立了多學科救治團隊。經多學科會診評估討論,傳統的消化道內鏡無法取出位於食管外的異物,在與家屬充分溝通,決定採取外科手術方法取魚刺,胸外科聯合心臟外科、麻醉手術中心-導管手術麻醉室團隊緊急為患者開胸實施食管異物取出,食管、胸主動脈修補手術。
首先,胸外科王永勇主任醫師和一助梁冠標主治醫師在開胸探查后終於找到了“元凶”:一根長約3cm、平均直徑達2mm的魚刺。取出魚刺后,手術團隊又發現胸主動脈有個小破口,鮮血像噴泉一樣直噴出來,心臟外科羅程主治醫師緊急接力進行破口修復縫合止血。開胸、取魚刺、修復破損……經過3個小時的接力奮戰,手術有驚無險,終於大功告成,結束手術的楊女士被送往心胸外科重症監護室(CSICU)進行術后監護。
術后第1天,楊女士從CSICU轉回胸外科普通病房。術后第4天——3月19日下午,陽諾、王永勇救治團隊到病房查看楊女士術后恢復情況,達到了出院標准,隨即轉到該院專科醫聯體單位廣西工人醫院繼續接受后續的康復治療。
患者的兒子感謝該院醫護人員,救回了母親的命。他介紹,當時母親因趕時間送孫輩上學,把魚湯倒到飯裡混著吃下去,吃得很急並不知道吞進了魚刺,在當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才知是魚刺引起,但隻能簡單止痛。幸虧及時轉到該院做了手術才脫險。
專家提醒:
王永勇介紹,胸外科以往救治了大量的此類食管異物患者。一般情況下,通過消化道內鏡可取出嵌在食管腔內的異物,但本次病例的特殊性在於:魚刺絕大部分已游離到食管腔外,嵌在胸主動脈壁上,累及胸部動脈,若強行消化道內鏡魚骨取出,很可能引起胸主動脈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故不宜通過消化道內鏡來取異物,外科手術是比較合適的治療方案。
王永勇提醒,在進食魚等含有異物的食物時要細嚼慢咽、剔除魚刺后再吞咽,或者是選擇魚刺數量少、魚刺體積大的魚,吃魚時盡量避免邊吃邊說話,兒童、老年人建議選擇軟質食物,子女多關注飲食安全。如果發現魚刺卡喉,應記住三步“立即停止進食、咳嗽、及時就醫”,千萬不能盲目用“喝醋、吞飯”等土辦法,以免魚刺刺破食道引發嚴重后果。(韋秋英 譚凌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