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縣八達鎮:探索“三美融合”發展路徑 譜寫“千萬工程”綠色實踐

近年來,西林縣八達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環境塑形、產業賦能、民生鑄魂”為主線,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融合發展之路,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寫下生動注腳,一幅“千村引領、萬村提升”的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以“環境美”筑基,打造宜居鄉村新樣板
八達鎮堅持“全域整治、特色提升”,創新治理模式,讓鄉村煥發“高顏值”。周幫村“345”模式樹標杆,通過“三清三拆三整治”煥新村庄面貌,以“四園四邊四化”提升生態品質,依托“五大行動”完善基礎設施。如今,紅瓦白牆的新居、蜿蜒的景觀步道,讓村民楊鴻發出感嘆:“現在農村越來越美、越來越好,家門口就是風景!”
坡皿村“積分制”激發自治活力,將改廁、綠化等納入積分管理,推行“共產共管共享”責任制,中寨屯率先實現“庭院變花園、村道變畫廊”。土黃村以黨建引領,加快完善公共設施,創新“六個一”工作機制,打造桂滇接邊區域的“和美示范村”。從“一村美”到“全域美”,八達鎮以環境整治為筆,繪就青山綠水、屋舍儼然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以“產業美”破題,激活鄉村經濟新動能
環境改善催生“美麗經濟”,八達鎮深挖資源稟賦,推動產業“接二連三”。紅星村“句町田園”領跑文旅融合,咖啡屋、水上樂園、主題民宿等業態串聯成鏈,帶動就業100余人,實現“家門口致富”。旺子村、周幫村“臘味產業鏈”擦亮特色品牌,建成臘肉制品加工廠2個,年交易額突破20萬元,讓傳統手藝變身“致富密碼”。土黃村“稻魚、稻螺共生”探索立體農業,擴建10畝水稻養魚基地、8個麻鴨養殖場,形成“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農旅融合新模式。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高效轉化,吸引10余名青年返鄉創業,“詩與遠方”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以“民生美”鑄魂,譜寫共同富裕新篇章
八達鎮聚焦“物質富裕+精神富足”,讓發展成果普惠於民,公共服務“城鄉一體”,脫貧戶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全覆蓋,鎮村公交、醫療等設施打通民生“最后一公裡”。文化振興“春風化雨”,土黃村“鄉村大舞台”月月有演出,坡皿村農家書屋獲評自治區提質增效先進農家書屋,紅星村“移風易俗示范村”引領文明新風。共治共享“激發內生動力”,周幫村、旺子村設立“移風易俗獎勵基金”,評選“文明新風示范戶”,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熱情高漲,年內獲得市級“生活富裕”“鄉風文明”2面紅旗。如今,“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產業到家、文化潤心”成為八達百姓的生活常態。
從“環境革命”到“發展躍遷”,八達鎮以“千萬工程”為筆,書寫了鄉村振興的“三美答卷”。未來,這裡將繼續深化“千村引領、萬村提升”實踐,讓“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和美鄉村圖景愈加絢爛,為西林鄉村振興提供“八達樣板”。(羅世杰 賀虹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