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賦能文化 傳統煥發新生
——賓陽縣用好用足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工作成效凸顯

近年來,賓陽縣把用好用活各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經濟動能、夯實物質基礎舉措的重要法寶,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核心作用,呈現出“非遺傳承、產業融合、市場運作”的良好態勢,也實現了以經濟賦能文化,讓傳統煥發新生的目標。
高位推動 強化統籌科學謀劃
賓陽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並多次實地調研推動工作,要求統籌抓好各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的使用,以宜居康壽美麗家園、共同富裕幸福家園示范點的標杆來打造民族產業所在村,分管縣領導精准推動,多次組織統戰、財政、農業、文廣體旅等部門領導召開專題會議,對民族手工業項目工作進行專題研究,項目所在地的鎮和各部門緊密配合,邀請多家設計公司遴選出設計方案進行評審,選中方案后使一批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迅速落地建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民宗部門全程做好政策指導、項目管理和項目監督工作,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切實發揮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在改善民生、促進增收、凝聚人心上的作用。近年來相繼投入中央銜接資金(含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800萬元,引入大量的社會資本,共同建成一批包含牛角梳制作產業、壯錦創作、竹編非遺傳承、紅陶創作等民族手工業生產基地。2025年,計劃投入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萬元用於開展民族手工業培訓項目,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孵化一批電商產業,通過技術賦能和商業模式創新,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民族產業的品牌營銷,增強產業帶動能力,促進各族群眾增收。
文旅融合 民族村寨展現新姿
賓陽縣將民族村寨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打造成促進民族團結的“民心工程”,造福各族群眾的“幸福工程”,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加速跑”。以民族村寨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試點村寨建設為契機,在前期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8193萬元的基礎上,2024年再安排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22萬元用於獲得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命名的古辣鎮蔡村的試點建設,並全力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項目和古辣稻花香裡旅游區提升工程生態項目,為“中國廣西賓陽農谷”建設打下堅實基礎。通過用活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把民族村寨打造成為宜居康壽美麗家園建設示范點。以此充分依托民族村寨旅游優勢資源,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側重體驗 民族文化活態傳承
賓陽縣堅持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思路,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投入中央銜接資金286.93萬元建設的賓陽炮龍文化園,常年開設舞炮龍體驗項目,取得顯著效果。2025年賓陽縣提振消費新春系列活動“百龍舞賓州”炮龍活動作為賓陽縣新春促消費興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百龍舞賓州”舞炮龍活動將新春促消費活動推向了高潮,舞炮龍活動就拉動社會消費約3.5億元,同比增長7.6%。2024和2025年共有100多萬名各族群眾齊聚活動現場,共享“東方狂歡節”的神奇魅力。投入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近403.9萬元建成的古辣鎮蔡村民俗體驗坊、賓陽縣壯錦館、鄒圩鎮紅陶研學基地等一批項目成為各族游客網紅打卡點和集“產-學-研”於一體的民族文化活態傳承基地,真正實現活態傳承和動態創新的循環。
賓陽縣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用心用情謀劃用好各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新質生產力優勢,實現了“富口袋”與“富腦袋”深度互促,把抓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工作作為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三個意義”的生動實踐,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增添鮮亮的底色。(溫惠 陸翠玲)
來源:南寧市民宗委、賓陽縣委統戰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