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實體經濟新動能
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賦能廣西“人工智能+”行動

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人工智能+”行動為抓手,加速推動實體經濟智能化升級。這與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自2019年成立以來,創新中心持續釋放技術賦能效應,聚焦實體經濟主戰場,以技術突破和場景創新助力廣西跑出產業轉型“加速度”。
技術筑基: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政策導向加速“人工智能+”產業落地生根。多年來,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通過創新中心引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自治區信息中心發布的《廣西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廣西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達到19245家,年均增長率達到16%。創新中心依托華為全棧AI能力,為本地企業提供“技術賦能+場景落地”一體化服務,目前創新中心已經賦能廣西的應用場景超過30個:
“人工智能+制造”:聯合南南鋁加工研發的“鋁材表面的AI圖像智能檢測”系統,缺陷識別分辨率提升到業內頂級的0.2mm精度。
“人工智能+農業”:為廣西慧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耘眼”AI農技服務平台定制解決算法優化難的問題,常見病虫害識別率提升至99%,讓60萬農戶享受到專業的農技服務。
“人工智能+醫療”:幫助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開發尿液有形成分識別分析系統,圖像智能識別技術能替代專家進行大量的鏡檢工作,集成該套程序的US-3000尿液分析流水線已走進國內外超過300家醫院。
“人工智能+翻譯”:助力廣西達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東南亞小語種在線翻譯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實現了更准確、更快速的語音識別、翻譯功能,東盟本地語信息採集、處理、挖掘與知識圖譜構建填補了國內空白。
“人工智能+物流”:廣西北部灣外輪理貨有限公司研發智能理貨系統,基於AI的計算機視覺識別技術,自動識別現場裝卸集裝箱信息,使得傳統的“一人一條作業線”轉變為“一人多條作業線”,理貨人員實現由“室外”到“室內”、由“藍領”到“白領”的轉變。
生態聚勢:培育“智改數轉”新業態
圍繞“人工智能+”生態構建,創新中心秉承著“技術型區域產業創新發展服務綜合體”的定位理念,提供包括技術使能、商業賦能、政策宣貫、人才培養、聯合創新等在內的多項服務,促進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等產業發展關鍵要素在廣西區內的高效流通,累計服務企業超過600家。
依托華為雲生態體系,一方面吸引與本地產業結構相契合的合作伙伴落戶廣西,另一方面搭建綜合服務平台,以“線上選購、線下服務”的形式,為廣西引入數字化轉型診斷、規劃、后評估等服務型伙伴的能力,以及面向企業“研產供銷服”的綜合解決方案型伙伴能力,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減成本、降門檻、縮周期,提高轉型成功率。同時,發掘區內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發展本地伙伴生態,實現“技術共生、商業共贏”。目前創新中心推動廣西金中軟件集團有限公司、梯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廣西企業已加入華為雲生態,其中9家在華為雲市場上架。
人才強鏈:筑牢“AI+產業”發展根基
針對“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需求,創新中心與本地高校共建“AI+X”課程、設立人才培養基地、組織競賽、校企交流等多種方式,賦能產教融合,聯合高校和華為生態伙伴舉辦ICT雙選會,搭建人才就業交流渠道。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創新中心聯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南寧職業技術大學等高校開展了系列師資隊伍培訓專班,包括華為高級工程師(大數據、人工智能HCIP)師資培訓、人工智能微認証沙龍、HiLens專家班、華為雲AI高級開發者培訓等,健全了自治區“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從農田裡的“數字農事官”到車間裡的“AI質檢員”,中國—東盟(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正將“人工智能+”的種子播撒在八桂大地。這一實踐深刻表明,當技術創新與實體經濟需求深度融合,傳統產業便能煥發新生機。(華為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