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庫區居民吃生態飯 打旅游牌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村民盤建發建成的圓桶養魚基地。 |
“我們村裡的山泉水水質好,可直接飲用,我就利用水質優勢和禁魚期時間差發展圓桶養魚,靠生態吃飯,每年收入也不錯。”11月5日,灌陽縣水車鎮合成村壩頭上屯瑤胞盤建發說。這是灌陽縣近年來保護生態,對灌江小山峽(水車水庫)庫區禁伐治污禁魚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和生態種養產業、實現漁民的華麗轉身的一個縮影。
臨近中午,在水車水庫庫區合成村壩頭上屯盤建發夫婦經營的泉水魚養殖基地,縣醫保局駐村第一書記陸文發與隊員正在了解魚苗的生長情況。
陸文發介紹說,盤建發是水車水庫庫區漁民,那時他起早貪黑、在水庫捕魚,每年收入也隻夠養家糊口。禁漁后,收入減少了,一度列入貧困戶。后來他利用靈山秀水的天然稟賦,發展山泉水養魚,立志脫掉貧困帽。他把自家臨近小溪的土地建成養魚基地,主打原生態的鯉魚、黃刺骨、塘角魚品牌,價格實惠,味道鮮甜細嫩,鮮魚不愁銷,一年四季都有魚出售,經濟收入十分可觀,年收入達10多萬元。
在芋頭塘屯,村民吳海青“洗腳上岸”后,利用高山種草養牛,念起了“牛經”,堅持“自養自銷、靈活自購”的經營理念,每月欄存肉牛在20頭左右。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在縣城大市場開有一家牛肉店,生意十分火爆,不到中午,牛肉被“一搶而光”。
庫區也有許多傳統“漁民”,把過去以捕魚為生的“事業”轉為“副業”了。
走進脫貧戶伍家祥家,他妻子盆紅秀正在烘烤臘魚干,木屑和米糠烘出的“臘魚干”香味扑鼻而來,她介紹說,捕魚要看水江好壞,豐水年份,一年能做300—400斤干魚,每斤干魚在60元左右。
縣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盤富中介紹說:“苗源屯有82戶人家,約60%的農戶把捕魚作為副業來抓,利用捕魚期的早頭夜邊撒網收魚,戶年產臘魚干在300斤左右,這也是保護綠水青山分得的紅利吧。”
像庫區苗源屯村民搞“副業”的農戶很多,如灌陽鎮車田村、仁渡村,新圩鎮洪水箐等村屯,成了灌陽有名的“魚村”,有的村民通過電商平台,把灌陽庫區的生態魚銷往全國各地。
為了讓漁民上岸后順利“轉業”,灌陽縣依托灌江小山山峽(水車水庫)庫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紅軍長征三過灌陽的紅色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游產業,打造文旅庫區,昔日的漁民紛紛經營起民宿客棧、農家樂、游船或土特產。
泛舟碧湖、乘船游玩是來灌江小山峽旅游的游客首選項目,這裡還可以徒步、騎車環庫區游。灌陽鎮車田村羅家嶺村民和水車鎮芋頭塘村民在庫區邊開起了“峽裡野生魚農庄”和“匯江口農家樂”,因為庫區的美麗,現在游客不斷增多,經濟收入也十分可觀,年收入有10萬以上。
因地制宜發展種養產業是解決庫區漁民上岸后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經。合成村山岐、立羅等村民流轉100多畝土地種植優質絲瓜絡,去年首次挂瓜就盈利30余萬元﹔灌陽鎮車田、仁渡,新圩鎮洪水箐等村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產業,種殖黃金桃、李和優質雪梨,林下則養起了雞、鴨。隨著旅游業的興起,這些土特產很是走俏。隨著產業不斷轉型,庫區4000名“漁民”端起了生態飯碗,實現增收致富。(陸仕臣)
來源:灌陽縣委宣傳部
![]() |
苗源村“漁民”在翻晒魚干。 |
![]() |
山岐、立羅等村民種植的優質絲瓜絡。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