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鳴區靈馬鎮:非遺傳承“席”卷匠心 經緯交錯編織生活

黃家敏夫婦正在編織草席。
一草一編織,一席一傳承,一張草席工藝,南寧市武鳴區靈馬鎮王橋村仙橋屯的黃家敏夫婦堅守了五十年。橫穿草、縱席綱、橫縱交替,一人穿草,一人錘壓和鎖邊,兩人配合十分默契,橫縱條紋也在他們的巧手下慢慢展現出來。
一張草席貫穿了他們夫妻倆的一生,經緯交錯間編織的是手藝人的生活,敘述的是非遺傳承與發展的脈絡。
推開黃家敏家的大門,映入眼帘的是晒在院子裡的席草,扑鼻而來的是淡淡的草香。此時黃家敏夫婦正在席架前忙碌,隻見妻子李美勤坐在席架的正面進行錘壓和鎖邊,黃家敏坐在席架側面穿席草。黃家敏手握一根竹棍子來回推拉,一根根席草在竹棍子的牽引下在濕軟席綱間穿梭,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撞擊聲,經緯交錯間,一張紋路清晰的草席逐漸成形。
簡易而古老的機器,兩個熟練的手藝人,一遞一送一壓一系之間,將祖輩的非遺技藝傳承至今,環環相扣,道道考究。
“這草席表面平滑不扎人,冬暖夏涼、鬆軟舒適、經久耐用。特別適合家裡老人和小孩使用。”黃家敏說。
李美勤正在系結鎖邊。
據了解,靈馬草席編織,起源年代久遠,具有獨特的特征和價值,2020年12月27日列入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工藝復雜、工序講究、技藝含量高。工藝流程主要有六大工序:割草晒干——席發(龍須草)搓席綱——席綱上架布席筋——席草選料處理—編織——下席修剪。一張草席換三次面才編織完成一張,耗時約5個鐘。
黃家敏還介紹道,做席綱用的龍須草是周邊山裡野生的,收割回來后還要經過處理才能搓席綱。編織草席的草席草是他家種植的,一年一種一收割,春種秋收。
據了解,草席草種植的環境要求苛刻,經常噴農藥的地塊草產量少長不高,而且草席草最怕大風吹倒,草折斷就不能用來制作草席。
黃家敏家種植有兩分地的草席草,一年收割完能編織約七十張草席。
黃家敏稱,現在由於周邊田地都在噴農藥,導致草席草質量下降,產量不高,而且長到一米八以上的草較少,造成制作一米八尺寸的草席較困難,而一米二尺寸的草席銷量又不好,導致收入下降,所以制作草席的人也越來越少。
“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少了,隻靠我們種草編織草席一年產量也不多。”黃家敏說,希望把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帶動發展鄉村特色手工業。
始於初心,臻於匠心。雖然時過境遷,機械化制造業飛速發展,讓人們逐漸忘卻了“慢工出細活”的真諦,對傳統手藝的堅守也漸漸消減。但正是有黃家敏夫婦這些手工藝人的堅守,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傳承非遺技藝,堅守“匠人”之道。(譚歡)
來源:武鳴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