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區人大:搭台履職問效 賦能民宿發展

近年來,海城區人大努力回應群眾訴求,在推進“鄉村旅游民宿+”新業態中,找准“切入點”,瞄准“發力點”,突出“關鍵點”,依法行使好人大各項職權,為護航民宿經濟聚勢賦能,助力打造北海市鄉村旅游新品牌新亮點。
問民意獻良策 優化發展環境
“此前,民宿行業標准各異、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消費糾紛投訴增多等問題,群眾對行業管理立法的呼吁強烈。”海城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說,為回應社會關切,該區人大依托潿洲島、北部灣社區基層立法聯系點,通過人大代表主題活動、居民議事廳、街口議事會等,在群眾家門口問法於民,為推動民宿管理立法打好基礎。
海城區人大在轄區組織召開《北海市民宿管理和促進條例(草案)》立法意見征詢座談會3場次、走訪50戶、收集意見建議3條。
《北海市民宿管理和促進條例》於2023年7月1日正式施行,海城區以貫徹落實條例為抓手,積極推進潿洲島、流下村2個民宿集聚區建設,打造了茗宿、日冉東方、芙羅拉等多家高端民宿酒店,4家民宿酒店入圍第8屆中國黑鬆露獎,1家獲評全國甲級旅游民宿、2家獲評全國乙級旅游民宿,實現了北海市全國甲級旅游民宿“零突破”。
“我們依托‘混合編組、多級聯動、履職為民’主題活動,組織各級代表深入基層一線,傾聽和匯集民聲民意。”海城區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主任包基丹介紹,2023年以來,該區圍繞民宿旅游監管、品牌塑造、多元業態經營等方面,組織代表、業主、群眾座談12場次,形成代表建議6件。
海城區人大常委會圍繞民宿經濟發展,持續強化跟蹤問效,2023年以來,開展多級聯動監督、專題調研、工作評議、代表建議辦理情況視察等21次,推動人大監督從“前半篇”延伸到“后半篇”,為民宿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把脈定向”。
在海城區人大常委會的積極推動下,海城區精心謀劃民宿集群布局,成功引進7個民宿項目入駐流下村,總投資約4500萬元。2024年上半年,流下村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消費收入300萬元,“民宿+”新業態乘數效應不斷擴大。
入一線強擔當 護航行業發展
“按照區人大的部署,我積極深入一線開展‘代表講堂’‘送法進民宿’等活動,宣傳《北海市民宿管理和促進條例》以及相關政策,為群眾答疑釋惑。”海城區人大代表鄧昌忠說。
海城區全面推行人大代表“10+5”履職考評機制,對代表履職情況實行積分化和星級管理,建立代表向選民述職或回原選舉單位述職並接受評議制度,推動人大代表在一線履職擔當。
“我們推廣‘人大代表+網格員’基層治理模式,將247名區鎮兩級人大代表全部納入基層網格。”海城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說,該區積極推進多元共治網格服務,探索創新基層立法聯系點+甘棠樹下調解室、“一啖茶”調解室、日訪+夜談等工作機制,讓代表們化身調解員,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據悉,海城區《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甘棠樹下調解室”多元解紛機制》案例入選自治區人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完善工作機制特色案例,潿洲鎮人大主席團組織人大代表100余人次,先后參與調處民宿入住和退房退費等矛盾糾紛65件,以人大之力助推民宿業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海城區人大常委會班子成員聚焦營商環境痛點堵點,深入開展壯大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服務等活動,帶隊走訪民宿企業33家,收集意見建議23條,協調解決問題13個,督促有關部門在流下村民宿集聚區實施項目8個,切實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
延觸角建平台 匯聚發展合力
2024年5月,“趣北海吧”線上管理平台正式上線,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民宿經營的智慧便捷性,還標志著海城區人大財政經濟代表專業小組提出的“深化‘互聯網+民宿’,促進民宿網絡化、信息化、智慧化發展與監管”建議得到落地落實。
海城區人大根據代表的職業、興趣、專長,組建鄉村振興、財政經濟、法律服務等代表專業小組,通過雙聯雙解雙促、選民接待日等活動,常態化聯系接待本地企業和選民群眾,與業主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梳理、反饋民宿行業發展的各類問題。
2023年以來,海城區人大依托“聯絡站+專業小組”模式,圍繞民宿規范經營、行業安全和服務提檔等方面,開展業務指導、技能培訓、工作交流等活動,向黨委政府提出產業發展金點子32條,以專業化履職精准破題解難。
“我們在海城區級人大代表陳光瑜、李仕艷經營的浪鼓民宿、清風小院上建立了‘人大代表驛站’,通過發揮先進代表‘頭雁示范’作用,帶動各級代表‘群雁齊飛’,形成民宿產業發展的‘雁陣效應’。”潿洲鎮人大主席楊承偉介紹。
人大代表驛站除了1名牽頭代表作為站長,還有2名專家志願者,通過“代表+專家+服務”,形成“傳、幫、帶”聯系群眾模式,同時建立“代表碼上見”二維碼,搭建“選民游客說事”平台,推動線上線下雙向聯系,著力解決群眾專業化、個性化、特色化需求,帶動本地實現農業增收、農戶就業。(黃玉春 鄭強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