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木圭鎮:讓廢棄礦區變“綠洲”
近年來,桂平市木圭鎮黨委、政府深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採取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企業融資、社會力量參與等形式,通過資源整合、招商引資、土地流轉等手段,通過引進工業項目和生態經濟項目,建設產業園區和特色農業基地,大力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和土地綜合利用,充分挖掘廢棄礦山的潛在價值,如今,廢棄礦山煥發新生,滿目皆綠,當地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初見成效。初秋時節,來到木圭鎮竹海種養專業合作社的麻竹種植基地,探索這片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如何變身綠意盎然的“綠洲”。
“這裡原來是一片廢棄的礦山,溝壑縱橫,滿目瘡痍,三年前,在政府的指導下,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我把這片礦區山頭承包了下來,種上麻竹,總共是3000多畝、10萬多枝,想不到竹子長勢這麼好,現在已長成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海了。”基地負責人李學華十分感慨。
竹林基地位於桂平市木圭鎮金垌村, 20年前,當地豐富的錳礦資源吸引了不少礦產開採企業前往開採,經過長時間、大量的採挖,在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帶來豐厚回報的同時,礦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成了當地生態建設的一個難題。
如何修復廢棄礦區生態環境,挖掘礦區土地潛在價值問題?
金垌村的3000畝“荒漠”變“綠洲”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時下,正值竹筍收割季節,走進竹林,竹根上冒出一條條的竹筍,有的已長五六十公分高,有的剛破土而出,咯吱咯吱的竹子聲和淡淡的竹筍清香伴隨著一陣陣清風吹過,令人心曠神怡。竹林下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砍伐、搬運竹筍。
“現在每天都有四五十名村民到這來幫砍竹筍,制作酸筍,我們基地的麻竹每年5月底到11月中旬是收筍期,每年支付給村民的工資達200多萬元。”李學華說。
2021年初,作為木圭鎮本土人的李學華目睹著金垌村這片遍地狼藉的廢棄礦山,積極響應當地政府的號召,瞄准市場對竹筍的需求量大,決定承包下這片3000畝的廢棄礦山種植麻竹。“麻竹生長的環境適應性強,易於生長,不但能快速修復生態環境,而且竹筍生長周期長,產量高。”李學華介紹說。
經過1年精心栽培、護理,一片蔥蔥郁郁的竹林像一塊巨大的綠毯覆蓋在原來那片裸露的礦山上,生態環境逐漸好轉。2022年,李學華迎來了第一批麻竹筍豐收,當年的竹筍產值就達500多萬元。“隨著麻竹不斷生長、成熟,竹筍的產量也不斷提高,現在竹筍年產量在2000噸左右,年產值達700萬多元。”
竹林迎來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群眾經濟增收,基地為周邊的村民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
“每年竹筍採摘期我都來這裡幫採竹筍,已經連續三年了,合作社按量計算工錢,我年紀大一些,動作沒那麼快,一天也能掙300到400元,一年下來能得到2萬多元,夠補貼家用,有些人力氣大、動作快,一天可以拿到六、七百元。”來自附近鄉鎮、今年50歲的馬皮鄉加河村民陳勤笑著說。
看著昔日這一片不毛之地變成如今綠意盎然的竹海,木圭鎮金垌村副支書郭世君十分感慨:“開展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挖掘廢棄礦山土地潛在價值,發展麻竹種植產業,不僅讓生態得到了快速恢復,也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一舉多贏。”
據了解,木圭鎮金垌村除了利用這3000多畝廢棄礦山發展麻竹種植產業外,還有3900多畝納入當地的工業園區建設用地。(楊一帆 覃昌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