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原創新聞

護好漓江源頭 繪就萬物和諧共生圖

人民網記者 沈泉池
2024年08月28日08:39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8月的陽光穿透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茂密林冠,深邃峽谷間,處處鳥兒歡唱、泉水叮咚。

傲立於廣西桂林市北部的貓兒山,以其2141.5米的巍峨身姿,被譽為“華南之巔”。這裡有原始森林、幽谷雲海、流泉飛瀑,有數不清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更是漓江的發源地。

“華南之巔”貓兒山日出。人民網 雷琦竣攝

“華南之巔”貓兒山日出。人民網 雷琦竣攝

近年來,智能化管控手段的應用,使貓兒山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得到很好的保護和提升。如今的貓兒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動植物王國和天然綠色水庫,是漓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

漓江“心臟” 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貓兒山連接著我國珠江、長江兩大水系,漓江、資江、潯江等發源於貓兒山的大小河流多達39條。

從衛星雲圖俯瞰,這裡是一片廣袤的原始森林,區域面積達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6.48%。大自然億萬年的風化雕琢,使山上石峰林立,懸崖萬丈,展示著無窮的生態魅力。

漓江源頭的沼澤地。人民網 付華周攝

漓江源頭的沼澤地。人民網 付華周攝

廣西桂林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文忠華介紹,被8個海拔1900米以上山峰包裹的八角田高山盆地,屬典型的江源地貌,涵蓄了數百萬方水源,面積達240公頃。這座大型的天然水庫就是漓江的源頭。

記者走進漓江源,隻見這裡泥沼、泥炭土鬆軟深厚,水塘密布,為美麗的漓江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清泉。因為常年的保護,漓江源頭的這片山林處於最原始的狀態,大量水分得以涵蓄,形成極為罕見的南方山地沼澤景觀。

千年鐵杉演繹“千年之吻”。人民網記者 沈泉池攝

千年鐵杉演繹“千年之吻”。人民網記者 沈泉池攝

多樣的植被,孕育了貓兒山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目前,保護區已知的維管束植物共有210科877屬2530種,野生脊椎動物5綱34目155科49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從原來的4種增加到1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達60余種,蕨類植物種類由原來的189種提升到235種。

“特別是早上,我們進山巡查的時候,在山路上、溪流邊,總能看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灰腹地鶯,有紅腹錦雞,還有藏酋猴。”文忠華說,貓兒山是漓江的“心臟”,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保護好貓兒山,對漓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防技防 精准保護智慧管控

一套迷彩服、一包干糧、一個應急包,管護員們行走在貓兒山保護區的溝溝坎坎,堅守在莽莽群山。經過40多年建設,保護區范圍內共設立13個管理站,通過管理站點標准化建設和人員規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生態保護系統。

貓兒山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外安裝紅外相機。胡桂芳攝

貓兒山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外安裝紅外相機。胡桂芳攝

“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智慧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使得保護區各類珍稀野生動物的蹤跡和生活得以向世人展示。”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科副科長葉建平介紹,目前,保護區內已設置了64個紅外相機位點,安裝了104台紅外相機。這些相機不僅記錄下了各種野生動物的活動情況,還通過分析人類活動的數據,為保護區的資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保護區工作人員通過野外視頻監控系統觀測。胡桂芳攝

保護區工作人員通過野外視頻監控系統觀測。胡桂芳攝

近年來,保護區進一步加大智能化、信息化和科技化建設力度,初步建成了貓兒山保護區森林防火監控、智能巡護監測、無人機監測、宣教展示等多位一體的“智能化”保護區管理體系。“無人機低空遙感已經成為我們生態保護的常用管理手段。”保護區管理處保護科科長王紹能說。

不僅山林保護得好,這裡的水源也一直得到最高級別的保護。“這裡沒有村民居住,生活污水不會流到漓江源裡,所以漓江源的水質常年是Ⅰ類水質。”王紹能介紹,管護員們也會將經過漓江源的巡山線路作為重點線路來巡查,確保漓江源水質常年清澈干淨。

“以前村民的環保意識不夠,都是靠山吃山,時有盜獵發生,對村民進行普法是我們管護員年年都要做的事。”王紹能說,現在貓兒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貓兒山,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村民們都看在眼裡,紛紛成為保護貓兒山生態環境的堅定支持者。

綠色發展 厚植生態惠民底色

走進貓兒山漓江源大峽谷,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迎面扑來。這裡的水清澈見底,水色碧綠,透明似果凍,被不少游客形象地稱為“果凍水”。

這一汪汪“果凍水”,令五湖四海的游客十分興奮。他們有的小心翼翼地踏入水中,感受那份獨特的清涼﹔有的俯下身去,近距離觀察水下世界。孩子們更是興奮得不得了,在水中嬉戲打鬧,歡聲笑語充滿整個峽谷。

游客在貓兒山漓江源大峽谷玩水享受清涼時光。人民網 付華周攝

游客在貓兒山漓江源大峽谷玩水享受清涼時光。人民網 付華周攝

在峽谷裡,景區根據貓兒山是“山海經第一山”的文化屬性,聯合知名藝術家,構建了神獸出沒的異次元空間,混沌、夢貘、白澤等“神獸”與景區竹林、瀑布、水潭等天然景觀相得益彰,讓人恍如置身《山海經》的世界。

“我們不斷創新旅游產品,結合貓兒山的自然文化資源,開發了自由漂、徒步、登山、露營等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旅游體驗。”廣西旅游發展集團黨委副書記陶社平表示,該集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興文,按照“一鎮、五區、一廊”布局將貓兒山景區打造成為“紅色+避暑+康養”度假勝地。

每年5至10月是貓兒山的旅游旺季。在山腳下的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高寨村,村民潘奇全建起了民宿和農家樂。一到節假日,民宿房間供不應求,每天光顧農家樂的客人熙熙攘攘,生意很是火爆,一年收入約30萬元。

眾多游客在華南之巔打卡拍照。人民網 付華周攝

眾多游客在“華南之巔”打卡拍照。人民網 付華周攝

這個300多戶人家的村子,每6戶就有1戶經營民宿或農家樂,超半數村民吃起了生態旅游飯。

近年來,當地多方籌措資金,發揮生態優勢,引導周邊群眾經營民宿、農家樂,發展瘦身魚、竹林雞、六峒茶等產業,降低群眾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讓村民對“靠山吃山”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現在環境變好了,外面很多游客都因為這好山好水來到我們這裡。村民都把自己的舊房子翻了新,做成了民宿。”與高寨村相鄰的桐子坪瑤寨村民趙秋淑曾經靠砍伐竹子謀生,如今在家門口做起了鄉村旅游生意,日子越過越舒坦。

“我們的村規民約對環境保護有規定。游客都是奔著山水來的,隻有守住綠水青山,才能守住全村發展的‘命脈’。”村民龍家友說。

在“漓江源頭第一鄉”華江瑤族鄉,像潘奇全、趙秋淑一樣靠生態旅游致富的村民還有很多。目前,該鄉年均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2.8萬元,實現旅游等第三產業收入超億元。

在這綠水青山間,萬物和諧共生,每個生命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貓兒山不僅是自然的寶庫,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昭示著一個綠色發展的美好未來。

相關報道:

廣西封面——發現桂林漓江融媒體採風

廣西封面(桂林)融媒體報道活動啟動 探尋漓江源頭保護之道

“廣西封面”調研行:走進貓兒山 探訪漓江源

“廣西封面”調研行:登頂華南之巔 一覽眾山小

發現漓江︱在青山綠水之間解鎖“清涼一夏”

發現漓江︱千年鐵杉演繹“千年之吻”

貓兒山為何被稱為漓江“心臟”?

一圖讀懂 | 壯美貓兒

       貓兒山裡植物界的“活化石”

       廣旅集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 助推廣西文化旅游強區建設

       華南之巔有什麼神奇動物?

       廣西興安:萬畝竹海成為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華南之巔”的星空盛宴:“銀河之眼”挂夜空

       廣西桂林:指間工藝賦予竹子新的生命

(責編:沈泉池、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