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廣西三江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楊求詩——

起架立柱 榫卯相連(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張雲河
2023年09月07日08: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3年9月7日第7版頁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3年9月7日第7版頁面截圖

【絕活看點】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木匠楊求詩,有一手“絕活兒”:設計時,不需圖紙,名為“墨師文”的字符,記載傳承密碼﹔施工時,穿梁接拱、立柱連枋,均以榫卯連接,不用一顆鐵釘。數十年來,他在全國各地主持修建了16座鼓樓、6座風雨橋,與他人合作完成200余座木構建筑。2018年,楊求詩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平岩村岩寨屯,鬆竹疊翠間,一座座木構吊腳樓星羅棋布。一進楊求詩家,木香扑鼻,“篤篤”,他正鼓搗榫卯構件……

今年60歲的楊求詩(見上圖,吳全紅攝),頭發烏黑,衣著朴素,若不看雙手鼓起的青筋,反倒像位教書先生。寨中人叫他掌墨師。“就是能掌控墨線的木匠。”楊求詩解釋。

侗寨裡,掌墨師是建筑設計和營造的重要角色。楊求詩介紹:“木匠很多,但成為真正的掌墨師很不容易,需要得到村民的認可。我教了160多個徒弟,能被稱為掌墨師的,屈指可數。”

楊求詩14歲開始學木工,28歲成為掌墨師。他說:“這門手藝靠口傳身教,世代傳承。”數十年來,楊求詩在全國各地主持修建了16座鼓樓、6座風雨橋,與他人合作完成200余座木構建筑。

“無木不侗鄉。”一談起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楊求詩雙目便放光:《三江縣志》載,以前修風雨橋,侗家人“供材不分貧富,服工不計日月,男女老少,惟力是盡,絕不推諉而終止”。

木構精髓在於傳承。“歷史上,為准確標明每個木構件的方位,先民們創造了一種獨特字符——墨師文,通常寫在竹簽上,常用的字符有13個。”楊求詩介紹,“有的表示前后左右,有的表示柱檐梁枋。”比如,墨師文寫:“左中檐三枋”,意為這根竹簽代表著建筑左側中間的檐柱與第三根枋木相交的卯眼﹔竹簽上還有位置不一的標記,表示這處卯眼的長寬高,“一隻卯眼便需一根竹簽,有了竹簽就可制作相應榫頭。”

楊求詩常用的工具還有不少:楠竹破半去皮后制成的作度量用的杖杆,墨斗曲尺,鋸刨斧錘,等等。

從選址用料到發墨打線,從制作構件到起架上梁,要把侗族木構建筑造得牢固且美觀,講究不少。“樹齡不到30年的杉木不能當柱,料子跟人一樣,需要時間磨。”楊求詩說,“立木頂千斤,承重在哪裡,心中要有數。”

“木構不用一顆鐵釘,因此質量更要過硬。”楊求詩回憶:“12年前,有個師傅在建鼓樓式會議室時,規格沒對上,后來不得不拆了重做。”

干得好不好,大伙心裡有杆秤。楊求詩說:“木匠活,永遠糊弄不了別人。起架立柱,柱子要擺正,一點不能歪。”

營造過程往往伴隨著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新房上梁,木匠們會舉行儀式,楊求詩便唱起“上梁歌”﹔鼓樓、風雨橋竣工,還會有吃糍粑、吹蘆笙、設長桌宴等儀式。

2018年,楊求詩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這之后,他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常在工地無償教大家學墨師文、識竹簽、下墨線、磨刀具,也到職業學院講課交流,希望能多做些事情。”

去年,近400米長的三江宜陽風雨橋通車。此橋分上下兩層,二層的木構建筑集亭、塔、廊、檐等於一體,由楊求詩擔任掌墨師。“這些年來,侗族傳統木構建筑漸漸走進現代街道和園林景觀等。保護木構建筑中的精品,擁抱城市發展需求,或許是未來創新發展的出路。我想建一個木構技藝傳承人基地,為傳承這門手藝貢獻一份力量。”望向村裡的鼓樓,楊求詩目光深邃……

《人民日報》(2023年09月07日第07版)

(責編:陳露露、陳麗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