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海僑港鎮——
文旅新業態催生僑鄉新活力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6月14日第6版頁面截圖
孟夏的午后,驕陽似火,60多歲的歸僑冼妹在自家經營的小吃鋪裡,邊聽著錄音機裡播放的疍家咸水歌,邊向來往的游客和周邊居民出售糖水、煎堆等消暑解饞的小吃。
冼妹的小吃鋪位於中國最大的歸僑安置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僑港鎮。20世紀70年代末,包括她在內的大批越南歸僑,被安置在僑港。與他們一起到來的,還有獨具特色的“古早”味小吃和民俗文化。
僑港鎮歸僑安置樓沿街,林林總總的攤位中混合著疍家和越南風味的各種小吃,構成了體驗當地早市煙火的僑港籺仔街。籺仔,是北海當地人對除面包、蛋糕外點心類食品的統稱。
冼妹說,她的小吃鋪最初隻經營早餐,曾經連每年1800元的租金都賺不到。如今,這個小吃鋪已經支撐起一家幾口人的生活開銷。
僑港籺仔街承載著當地歸僑僑眷“記憶中的味道”,也是游客熱衷來打卡的北海“網紅”市集之一。據悉,僑港籺仔街不日將遷新址,攤位將擴大到40多家。
夕陽西下,海灘上支起天幕和帳篷,亮起彩燈,人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邊吹海風邊喝小酒﹔漁港露天排檔裡,人們邊聽街頭歌手獻唱,邊品嘗各類海鮮美食﹔僑港風情街上,充滿懷舊風格的燈箱招牌在夜幕下交相輝映,糖水店、冰室、小吃店、特產店內人頭攢動……僑港的夜生活別具風情。
歸僑吳玉明出生在越南婆灣島,生於船上長於船上,是典型的疍家人。他在僑港風情街小港北一路路口經營一家賣越式和疍家特色米粉的店鋪,吸引許多游客前來品嘗。“隨著僑港風情街的發展,歸僑僑眷們制作的糖水、炒冰、卷粉、蟹仔粉、煲仔粉等特色美食逐漸成為僑港的‘名片’。”吳玉明說。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吳玉明還開辦了民宿。作為僑港鎮美食協會會長,吳玉明正計劃帶領更多歸僑僑眷,探索如何用具有僑越特色的疍家“古早”味,抓住游客的“胃”與“心”。
在廣西最大的蝦米加工基地僑港電建村,沿街各種咖啡館、輕食、手工文創、民宿等商業店鋪林立,村內漁耕文化館、蝦米工坊、電建村史館等文旅場館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昔日的傳統漁村正變身為清新的“文藝漁村”。
官方統計,近5年來,僑港風情街共接待游客約1600萬人次,其中夜間游客量約佔總游客量的69%,實現經濟消費約13億元。僑港已經形成集文化、旅游、休閑、觀光、餐飲、購物、住宿等為一體的特色夜間文化和旅游休閑消費集聚區。
北海的“王牌”景區銀灘,近日被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作為十裡銀灘的一部分,僑港借勢開發融匯僑鄉歷史文化、疍家民俗風情、海灘休閑度假等內容為一體的旅游項目,提檔升級文旅設施,打造出僑港海灘“越式夜市”、電建“最美文藝漁村”等新晉網紅打卡點。2022年,僑港小鎮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文旅新業態的出現,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僑港年輕人選擇將夢想扎根家鄉。在電建村經營咖啡店和民宿的葉家雄和薛駿,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他們看來,曾經貧困的漁村正在煥發新活力,由此將帶來更多創業和發展機遇。(據中新社電 記者馮抒敏、翟李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6月14日第6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