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中醫傳統優勢 針藥救治疑難危重症

中醫從來不缺乏應對疑難危急重症的理論及手段,從《黃帝內經》到《傷寒論》,從《千金要方》再到《溫病條辨》,經典之中飽含精華,古人用精煉的語言展現了中醫博大精深的內涵。近年來,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廣中醫)針灸科治療疑難危重症上邁出了新路子,在中西醫協同治療中充分發揮傳統優勢,造福病患。
針灸療法—毫針刺療法。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發揮中醫特色 針藥治療危重症
71歲的韋阿姨長期存在高血壓、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基礎病,並因為中風后遺症長期臥床家中。今年年初,韋阿姨出現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在藥物、儀器的維持下,其家屬還是收到了病危通知書。轉院至廣中醫時,韋阿姨昏迷不醒,全靠藥物維持血壓和呼吸。
廣中醫針灸科立即成立專門治療小組,在科主任何列濤、科副主任粟勝勇帶領下,由副主任醫師黃毅祥、副主任醫師黃尉、主治醫師韋柳庄、住院醫師張燕琦、趙月玲團隊盡全力進行評估、救治。同時,集合全科人員組織進行相關疑難危重討論,選擇最優治療方案。
何列濤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在穩定血壓、抗感染等基礎西藥治療的同時,該科發揮針灸及中醫藥特色,給予患者針灸配合中藥治療。經過2周的治療,韋阿姨逐步好轉,意識恢復,神志清晰,呼吸平和,血壓穩定,可以簡單對答,復查各項指標均有顯著好轉,最終撤除面罩吸氧,停用抗生素、激素、抗凝等大部分藥物。
“採用針灸治療疑難危重症自古有之,晉代醫家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就紀錄了可供急救醫療、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及簡要灸法。”針灸科副主任粟勝勇表示,認為中醫隻能治療慢性病而不能治療急性病,其實是一種誤讀。
而中藥治療危急重症的手段更是繁花似錦。《傷寒論》短短數語中精華畢現,如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又如《溫病條辨》:“汗多而脈散大,其為陽氣發泄太甚,內虛不可留戀可知。生脈散酸甘化陰,守陰所以留陽,陽留,汗自止也。以人參為君,所以補肺中元氣也。”還有《血証論》:“三味一補、一潤、一斂,共湊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等等不一而敘。
理順體內“矛盾” 治病必求於本
人體如同自然環境,中醫藥治療就是著眼於整體環境的改善,而非對抗性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粟勝勇認為:“簡而言之,與其強行壓制沖突,不如理順體內的‘矛盾’,治病必求於本,這是中醫能治療各種疾病的核心理念。”
在粟勝勇看來,中西醫協同的效果是“1+1>2”,用好中醫,提早介入,能減輕患者不少痛苦。“今年,一名40歲左右的女患者韋某病危,在我們醫院救治。胸心血管外科向我發起會診,嘗試用針灸和中藥治療。”粟勝勇回憶道,他給出的方子以益氣養陰為主,用了大劑量補氣的中藥。
病人在中西醫協同治療下,幾天后病情好轉。粟勝勇再次開了10副藥給她帶回家,囑咐她:“吃完再看看。”沒想到,10天后,韋某來到針灸門診,特意告訴他:“我沒什麼事,挺好的了。”這讓粟勝勇大感欣慰。
粟勝勇開展毫針刺療法。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不久前,一名正在就讀高二的小姑娘跟著媽媽來針灸科調理失眠的情況。小姑娘吃過西藥,但是感覺作用有限,於是慕名嘗試針灸和中藥。“現代人精神壓力大,抑郁、焦慮、失眠的狀況變得常見,這些年我們在治療新的疑難病種上也卓有成效。”粟勝勇介紹。
粟勝勇表示:“我們發現輕中度的抑郁症病人,隻要還願意去尋求幫助,在這裡經過治療,症狀都有所改善,整個人的狀態也慢慢恢復。”
粟勝勇認為,真正把握中醫針灸的臨床思維,這一點非常重要。中醫講究“異法方宜”,人和人是不同的,看似相同的病狀,其病因病機可能迥然不同,所以中醫是在總體辨証診斷的基礎上開展個體化治療。
“人要順應自然界的基本規律才能夠生存。如果晚上該睡的時候不睡,早上該起的時候不起,時間一久,身體的規律與自然相悖,會出現功能性紊亂,然后積少成多日久產生器質性改變。”粟勝勇解釋道,疾病不會“突然出現”,只是在功能性紊亂階段患者往往沒覺得自己有什麼症狀,而這其實是中醫介入的最好時機,預防身體走向“極端”。
患者送錦旗致謝。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保持傳統特色 走現代化的道路
據悉,針灸科作為廣中醫具有中醫傳統特色的重點發展科室之一,成立至今將近有70個年頭,是國家中醫重點專科,自治區中醫藥局重點學科,廣西基層中醫民族醫重點專科建設項目針灸科平台協作組組長單位,廣西醫聯體“廣西針灸聯盟”牽頭單位。
科室擁有全國名中醫黃鼎堅教授,廣西名中醫龐勇、易光強教授,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首屆國家青年岐黃學者粟勝勇教授等在內的20多位針灸專家團隊。其中主任醫師7人,副主任醫師9人,主治醫師5人﹔博士3人,碩士12人﹔博士導師2人,碩士導師4人,博士在讀2人。在技術力量及規模上,在全區同行業中堪稱第一。
針灸科團隊合影。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針灸能有效治療各種痛症歷史悠久,針灸科一直重視針灸經典的傳承,通過臨床實踐形成了自有的特色優勢。目前,該科開展對中風病、眩暈、頭痛、腦動脈硬化、面癱、頸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骨質增生症、帶狀瘡疹等100多種疾病的治療。
保持傳統特色,走現代化的道路——這是針灸科的學科發展理念。為提高臨床療效,針灸科在堅持以醫療為主導的同時,也重視科研工作,在傳承的基礎之上開拓思路,勇於創新,並取得突飛猛進的成績。近年來,學科已承擔國家級課題6項,省級課題1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二等獎、三等獎多項,如“針灸治療頸椎病”“針灸治療失眠”“小針刀+中藥外敷治療痛症”等療法,都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為病人解除沉疴。
“這些年,我們也在開展新的治療方法研究,如精神類疾病、美容減肥、抗衰老等等。希望能充分發揚中醫的傳統,同時結合廣西民族醫藥的特色療法如壯醫、瑤醫等,為更多患者提供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粟勝勇表示。(覃心、韋柳庄、黃夢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