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桂風文韻

三江農民畫

2023年03月03日16:02 | 來源:廣西民族報網
小字號

侗族婦女在作畫。石兢攝

三江農民畫色彩濃烈飽滿,生活氣息濃郁。石兢攝

以三江農民畫為元素設計的手機殼。 覃雅妮攝

  三江農民畫是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人民通過朴實的繪畫語言,生動描繪壯觀的生產生活場景、熱烈的節慶活動及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它是侗族人民現實生活的寫照與情感寄托,屬我國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三江侗族自治縣地處於桂、湘、黔三省(區)交界處,是廣西唯一的侗族自治縣,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份。那裡是保存著侗族特色建筑和侗族民俗風情最為完整的地方之一,素有“中國侗族在三江”之說。侗族人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在侗鄉的青山綠水間,孕育了侗族獨特的審美理念,善用融入生產生活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產生侗畫、彩繪、侗繡、剪紙等許多侗族文化瑰寶。

  三江農民畫由侗畫衍生而來,侗畫最早出現歷史可追溯至唐代。侗族有建寨先建鼓樓、有溪必建橋的說法,侗族人民珍愛森林裡的花蝶虫魚,飛禽鳥獸,崇尚民族英雄,為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祝願,侗族人民會把這些吉祥物圖案畫在代表威望的鼓樓與戲台裡,畫在代表迎新生接財福的風雨橋上,侗畫便由此而來,后發展為侗布畫與農民畫,其中彩畫是三江農民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80年代,三江農民畫便已全國聞名,成為侗族重要的文化符號。

  繪畫時取以侗族特有的藍靛、鍋墨為顏料,折木為筆,把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原始浪漫的審美情趣戲畫在紙上、簸箕上,服裝、手絹等生活用品中,有的還作於鼓樓、風雨橋、寺廟的牆壁與長廊上,有的與塑飾、雕飾結合在一起,以加強裝飾效果,形成集繪、塑、雕於一體的藝術整體。其畫法主要巧妙運用了散點透視法,是以多角度表現的一種繪畫形式,將不同的觀察角度看到的場景同時表現在一張畫面中,畫中表現的物象基本上是要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才可以看到場景,打破視域界限,使景與物、人與事自然的融合到一個畫面。其題材自由選擇,多呈現侗鄉美好的自然風光、侗族民風民俗、民間故事以及真實的現實生活。創作時運用大膽的藝術夸張和強烈的色彩反差,以拙勝巧,色彩濃烈飽滿,對比強烈,構圖天真浪漫,畫面恣意奔放,生活氣息濃郁,洋溢著三江農民淳朴、善良和豪邁的性格色彩,閃耀著現實的美好與理想追求的筑夢情懷,同時展現了侗鄉生機勃勃的氣息和侗族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和審美價值,比如《多耶節》《侗戲》《攔路歌》《晒谷》《豐收禾花魚》《採茶侗妹》《阿妹的蘆笙舞》《斗牛》《百家宴》《換新顏》《嫁女》等作品,透出強烈的時代感與故事感。

  勤勞、朴實、善良的侗族人民充滿了現實浪漫主義情懷,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團結友愛、辛勤耕耘、共筑家園,一代又一代人用智慧和雙手描繪出侗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覃雅妮 梁宏章 覃湘湘)

(責編:許藎文、周雨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