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人文情(行天下)

癸卯新春,我第二次來到美麗的桂林。一下高鐵,就被眼前優美的自然風景所陶醉。
這裡有獨特的南方喀斯特地貌,環城皆山,山勢奇特,岩洞奇詭多姿﹔水系發達,江河湖泊眾多。眼下整個北方還沒有擺脫凜冽的寒氣,而這裡卻是綠樹成蔭,氣候宜人,忽而艷陽高照,忽而細雨綿綿,整座城市籠罩在綠蔭和煙雨之中。
群峰倒影山浮水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之美,美在山與水相映,美在人與景交融。原來我一直以為,被稱作“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完全是大自然的賜予,這次深入了解,才知道在這美的背后,滲透了自古以來一代代國人的智慧和心血,山山水水間有著濃濃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底蘊。
說到水與桂林的關系,無不與歷史發展進程有關。秦代和唐代,先人就在古始安即桂林地區分別開鑿了靈渠和相思埭(桂柳運河)。據古書籍記載:“二渠之興……一線之泉流,而至於徑達萬裡,聯江會海,沃農田而資賈楫者,其為利於粵則均焉。”這兩條人工運河與漓江水系的連通,在修筑現代公路鐵路以前,一直是嶺南地區與中原、西南地帶相連接的交通命脈。由此構建起來的交通框架,使得古始安從一個邊陲小鎮逐步發展為嶺南第二大政治中心,也成就了唐宋名城桂林。
自唐初設立桂州總管府、李靖筑子城,桂林城就依靠自然山水地形構造城市規劃,以此確立了其后千余年桂林城的基本輪廓。桂林自然形成的河流有6條:東有小東江、靈劍溪﹔南有南溪江、相思江﹔西有桃花江﹔漓江自北向南穿城而過,成為桂林的母親河。這些天然水系,與桂林青山相互映襯,構成“群峰倒影山浮水”的美好景象。
山水平原皆生色
雖然唐代的桂林山水已是名聞遐邇,但到了宋代,宋人仍認為桂林山有余而水不足。他們覺得水可以宣泄風土郁蒸之氣,潤澤城郭,基於這一認識,宋人開始人造水景。依托漓江和桃花江,利用原有的水道或平地加以開挖、連通,將其作為保護城市的城壕。據宋代刻於鸚鵡山岩的《靜江府城池圖》標注,壕河、新開鑰、展舊壕以及南壕多為依據自然地形地貌和水系重新開挖。這些城壕不僅是當年用於城防“金城湯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天桂林“四湖”景區的前身。
在改造水系水景的基礎上,宋人還著意在水畔興建亭台樓榭,如湘南樓、八桂堂、泛綠閣、朝陽亭、熙春台、棲霞寺、釋迦寺、環翠閣等,使得山水景觀更富詩情畫意。由於人工渠道的開鑿,水源得到充分利用,大片湖塘池沼點綴渲染后,使山水添秀、平原生色,把桂林山水的水景體系推向更高觀賞層次和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
元明清時期,宋代創建的環城水系隨著朝代的更迭而風光不再,不少河渠逐漸淤塞,水路枯涸,能夠注入漓江的水流極其有限,游蹤漸絕。值得肯定的是,清同治年間修建起的雁山別墅,將真山、湖水、洞溪、佳木與建筑物構成一個整體,凸顯典型的嶺南園林風格,為桂林山水美景增添了濃濃的一筆。坐落在疊彩山仙鶴峰北麓的清代畫家李秉綬的環碧園也頗具特色,茂樹清流,佳木參天,表現出園主以“嘯傲林石間為樂”的情懷。
盡在青山綠水中
新中國成立后,有著2100多年建城史的桂林,日益重視山水文化的有效保護和利用,旅游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異彩紛呈。尤其是進入世紀之交,作為國際著名風景旅游城市,桂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美麗城市的建設與改造。
桂林重點圍繞“水”來做文章,提出了打造“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工程這一戰略構想。所謂“兩江四湖”工程,是指充分利用山水城市資源,在桂林中心城區建設環城水系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疏通、連接市區所有的江河湖塘,清淤截污,開辟水上游樂場所,新建、改建、設立一批地面和沿線的橋梁、仿古建筑、名人雕塑等。整個環城水系構成三個貫通而又具有獨立風格的景區,分別是榕杉湖景區、桂湖景區、木龍湖景區,形成獨特的水上游樂景觀,將桂林建設成為一個“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公園城市和環保綠色城市。20多年來,他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使桂林山水越來越美,煥發出勃勃生機。
進入新時代,桂林以生態立市為根本,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優先位置,走出一條保護漓江、改善生態、發展經濟、惠及民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疫情3年來,盡管旅游業受到影響,但桂林旅游每年收入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仍是這個城市的主打產業和主要收入。
有了勤勞智慧的人,才有了桂林山水的美上加美﹔趕上迅猛發展的新時代,桂林山水會越來越美。
入夜,乘坐在“夜游兩江四湖”的游船上,山水景色令人心曠神怡。遠處清晰可見高高聳立的日月雙塔,兩岸鱗次櫛比燈火通明的樓群,連同元宵節之夜的火樹銀花,倒影在江裡,如同海市蜃樓一般。人們在游船上盡情地說著、笑著,有的還唱起了悠揚的山歌。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想到了一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2月27日第12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