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桂林市教育局: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教育

2022年10月12日10:15 |
小字號

高質量、高水平、內涵式、自主創新、提質增效……這是一份桂林教育十年來持續書寫、徐徐展開的答卷。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桂林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科學育人能力和服務桂林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均明顯提升,總體發展水平繼續處於廣西前列,為打造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創新支持。

抓黨建 黨的旗幟引領正確方向

高高飄揚的黨旗,是信仰,是方向,更是保障。這十年,桂林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市教育系統黨建工作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市本級、17個縣(市、區)均成立了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黨委教育工委。全市1000多所鄉鎮中小學校黨組織從鄉鎮黨委轉隸至教育工委管轄。中小學校黨組織標准化規范化建設全面推進,人員、經費、陣地等基礎保障全部落實到位,全市中小學校標准化黨員活動陣地實現全覆蓋,1800多所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和黨的組織有效覆蓋。

市教育局局長唐標明(前排左三)率隊到學校調研。陽青波攝

市教育局局長唐標明(前排左三)率隊到學校調研。陽青波攝

這十年,全市教育系統學校黨組織數達到755個(15個黨委,88個黨總支,652個黨支部),黨員共23287名(較2012年增長2倍)。“一校一品”建設工作全面鋪開,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融合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十年來,黨組織成為了桂林中小學校發展的“定盤星”,特別是在學校基建項目、中層干部競聘、績效工資方案制定、教師職稱評審等重要工作中,充分體現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校長負責的制度優勢,提高了學校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

強基礎 新建成學校和幼兒園超800所

2022年秋季,全市大中小學井然有序地開學了。“桂林教育發展的這十年,政府在教育民生上大量投入,一所所新校拔地而起、快速成長,滿足了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到好學校的需求。”家長劉先生將孩子送進新落成的臨桂區宏謀中學大門后說。

十年來,桂林市通過教育布局規劃調整,不斷加大投入,新建、改建、擴建一大批學校和幼兒園,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夯實桂林教育之基。

桂林市不斷加大投入增加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圖為新建成的桂林中學臨桂校區。陽青波攝

桂林市不斷加大投入增加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改善辦學條件。圖為新建成的桂林中學臨桂校區。陽青波攝

“十三五”期間,桂林教育著力解決“入學難”“大班額”問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全市教育擴優提質。全市投入資金60億元,新建成學校87所,新增學位6.8萬個。 

進入“十四五”階段,桂林市將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新征程,規劃新建續建學校227所,新增學位18.25萬個,計劃總投資120.14億元。截至2022年9月,已投資16億元,建成44所,新增學位3.2萬個。

不斷增加學位供給,有效滿足學生就近入學需求,從根本上解決了大班額和超大班額問題。義務教育大班額和超大班額從“十二五”期末的17.6%和5.78%分別下降到1.52%和0%,實現了全面消除義務教育超大班額、基本消除大班額的目標。

據統計,2021年秋季學期,全市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就讀小學和初中人數43151人,其中就讀公辦學校39092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的比例為90.59%,較“十三五”期間提高了18.14個百分點。

十年來,全市幼兒園數量快速增加,在園幼兒逐年遞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明顯增長。2010年以前,全市134個鄉鎮隻有32所鄉鎮中心幼兒園。為突破學前教育資源緊缺的困境,2011年以來,桂林市共投資近9.4億元用於新建幼兒園、改建農村閑置校舍和農村小學教學點增設附屬幼兒園,同時大力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鼓勵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到2021年,全市有幼兒園1162所、在園幼兒19.34萬人,比2010年幼兒園增加662所、在園幼兒增加8.34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9.5%,比2010年提高了24.7個百分點。

謀全局 全面提升中小學教育內涵

如果喜歡文學,採菱文學社團是你的不二之選﹔如果想體驗一番當導演的感覺,那麼請你參加“大導演”編導社團﹔如果喜歡畫畫,丹青國畫社團不會辜負你的期望……在桂林市第十九中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色社團活動,促進學生多元成長、個性發展,也彰顯了該校的育人特色。

十年來,桂林市不斷提高普通高中內涵。圖為高考后,平樂縣考生自信地飛奔出考場。蘇桂攝

十年來,桂林市不斷提高普通高中內涵。圖為高考后,平樂縣考生自信地飛奔出考場。蘇桂攝

第十九中僅是桂林教育提質增效、注重教育內涵發展的一個縮影。

桂林市大力實施市區公辦初中質量提升計劃,恢復桂林中學、十八中和中山中學初中部,合並了逸仙中學和民族中學,4所市屬示范性高中均有了初中部。桂林中學、中山中學、逸仙中學、十三中、十八中、十九中、三中、長海實驗學校等實施多校劃片招生﹔實施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改革,17所市直屬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劃為桂林中學、十八中、逸仙中學和中山中學等四大學區。這一系列舉措既初步改變了公辦民辦的學生佔比和生源結構,又緩解了地域性學位供求矛盾和“擇校熱”問題。

普通高中教育全面提升。實施普通高中教育特色發展工程,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著重培育特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得到全面提升。2015年以來,逸仙中學、中山中學、首附實驗中學、國龍外國語學校順利通過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評估驗收,市區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增至8所,全市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達到20所,佔全區示范性高中總數的12.65%,佔桂林市普通高中總數的34.48%。2015年以來,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7所學校順利通過自治區特色普通高中評估驗收,佔全區特色高中總數的17.95%,佔桂林市普通高中總數的12.06%,超過全區平均值4.26個百分點。

桂林重視學生全面發展,不斷增強學生體質。圖為全市中學生籃球比賽。陽青波攝

桂林市重視學生全面發展,不斷增強學生體質。圖為全市中學生籃球比賽。陽青波攝

桂林高度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圖為中山中學學生表演京劇《劉三姐·對歌》。陽青波攝

桂林市高度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圖為中山中學學生表演京劇《劉三姐·對歌》。陽青波攝

桂林市中小學通過豐富活動,引導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圖為龍隱小學學生開展“紅領巾”心向黨活動。記者陳娟攝

桂林市中小學通過豐富活動,引導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圖為龍隱小學學生開展“紅領巾”心向黨活動。記者陳娟攝

全面落實廣西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21年成為全區3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自治區級示范區之一,全市新課程新教材自治區級示范校共17所,佔全區29.31%,排名第一。資源、龍勝、臨桂、陽朔、靈川相繼成為廣西第一批實現12年免費教育的縣。

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桂林市貫徹落實“雙減”文件精神,積極穩妥做好“雙減”工作,舉措有力,成效顯著,亮點頻現。全市符合開設條件的246所中小學均開設課后服務,接受課后服務學生20.39萬﹔減輕作業負擔、限制考試次數、加強五項管理……桂林市在作業管理、作業設計和考試管理方面走在廣西前列﹔全市183所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至33所,並全部完成“營轉非”工作。

重服務 打造特色鮮明的桂林職業教育

美發、CAD機械設計、中餐制作、餐廳服務……在2022年桂林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競賽暨廣西選拔賽上,來自全市16所中職學校的800多名技能高手現場過招,進行了9大類37個項目的激烈角逐。  

十年來,桂林市深入推進全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為桂林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秀的產業工人,這離不開豐沃的土壤——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十年來,桂林市不斷優化職業教育布局和專業結構,將40所中職學校整合成24所,在校生校均規模由1000人增長至2000人,市直屬學校校均規模達3000人。撤消專業28個,專業點由原來的202個調整為165個,優化形成了旅游服務、信息技術、加工制造、交通運輸、醫藥衛生、財經商貿六大專業品牌群。桂林市還全面實施中職學校達標建設和創星晉級,建成18所三星級以上自治區示范中職學校和23個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施基地。

桂林市還不斷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啟動桂林職業技術學院新建項目,補齊桂林無公辦高職院校短板﹔支持桂林旅游學院、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完善從中職、專科、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深化中高職聯合辦學模式,為學生打造多種“升學通道”,中職學校畢業生升學率由“十二五”期末的9.6%提高到2022年的60%以上,中高職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桂林市職業教育服務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招收建檔立卡貧困新生2.5萬多人,累計開展職業技術培訓超過70多萬人次,幫助貧困戶掌握技能、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聚焦桂林市產業發展需要,對接駐桂林重點企業推進校企合作,遴選6所中職學校與16家企業聯合開展“現代(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形成了集現代旅游服務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為一體的職業教育服務體系,為創建國家級產教融合城市、打造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十年來,桂林市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協同並進,社區教育全區領先,創建桂林市首批示范社區學習中心15個、示范合作單位11個,形成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發展共同體﹔建成市、縣(區)、街道辦、社區四級社區教育管理體系,創建龍勝和七星2個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和7個自治區級社區教育實驗區。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所有將來,皆是可盼。在新的趕考路上,桂林市教育局將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素質教育,不斷優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全力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爭創廣西一流教育強市,盡最大努力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教育。(記者 陳娟)

來源:桂林日報

(責編:龐冠華、陳麗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