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相映!廣西東蘭奮力走好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路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在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巴學村拉甲山,有一個高43米、寬64米、縱深137米、面積逾8000平方米的天然石洞,這裡便是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岩。
列寧岩。東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1925年9月,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韋拔群在這裡舉辦了廣西最早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傳播馬列主義,培育農民運動骨干。國慶假期,絡繹不絕的游客慕名而來,重溫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有著悠久革命傳統和豐富紅色資源的革命老區,東蘭縣被稱為“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中共東蘭縣委書記徐迪克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近年來該縣堅持以紅色文化為引擎,以青山綠水為底色,走出了以紅色固本、紅綠融合為鮮明特質、綠水青山與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之路。
擦亮紅色名片 賡續紅色血脈
在廣西,韋拔群的名字家喻戶曉。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拔哥”,崇敬之情溢於言表。
走進東蘭縣武篆鎮東裡村,韋拔群故居前的小廣場矗立著一座腰杆挺拔、目光堅定的“拔哥”塑像。前來參觀的群眾常常在這裡駐足瞻仰,向“拔哥”致敬。
吳思雨介紹韋拔群故居。人民網記者 朱曉玲攝
“1932年10月19日凌晨,韋拔群被叛徒殺害,時年38歲。這裡佇立著一排韋拔群親人墓碑,他家共有17人為革命獻出生命,沒有留下一名直系后人……”“95后”講解員吳思雨正在講述“拔哥”的革命事跡。
吳思雨是土生土長的東蘭人,從小聽“拔哥”的故事長大。自己的講述能夠使更多人了解“拔哥”故事,傳揚“拔哥”精神,這令她倍感自豪。
近年來,東蘭縣加大紅色資源的挖掘、開發和利用力度,使之成為廣大干部群眾汲取奮進力量的“源頭活水”:將拔群干部學院等8個“紅綠相映”的黨建引領紅旅融合示范點(區)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吸引了900多家單位8萬余人到該縣開展“打卡紅色教育基地”活動﹔加快推進韋拔群紀念館升級改造項目,謀劃建設壯鄉全民國防教育園、紅七軍軍史館、右江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全力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縣。
老區孕育出的紅色精神,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東裡村打造“陽光玫瑰”葡萄產業。東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東裡村地處山區,人均耕地僅0.3畝,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條件下發展產業實屬不易。“動員村民們流轉土地種葡萄時最困難,村民把土地看得比命都重要。好幾次,我們都是咬牙堅持下來,用‘拔哥’精神給自己打氣,一家一戶地做工作。”東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永祥回憶道。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東裡村通過明確“村社企”職責分工、流轉土地、吸收村民入股、提供務工崗位、建立供銷平台等措施,逐步打造出“陽光玫瑰”葡萄、紅心蜜柚、澳寒羊等特色產業。短短幾年間,東裡村集體經濟收入就實現了從零到35萬元的飛躍,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激活綠色動能 助力綠色崛起
東蘭縣不僅是革命老區,還是全國綠色生態縣、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目前,該縣森林面積達289.7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31%,位列河池市第一、廣西第四。
立足多年來積蓄的林業生態產業優勢,東蘭縣大力推進油茶、核桃、板栗等林業生態產業發展,建成區、縣、鄉、村各級示范基地38個。
江洞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區。東蘭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江洞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區裡,村民們利用晴好天氣進行除草管護。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茶樹上挂滿了翠綠的果子。東蘭鎮江洞村油茶種植戶韋雄波現有油茶林30多畝,2021年收入16萬元。“今年干果產量預計2萬斤,大概收入20萬元。”韋雄波言語間透露出豐收在望的喜悅。
油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是東蘭縣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一個生動縮影。十年來,依托綠色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該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1.47億元增長到50.64億元,增長86%﹔財政收入從1.21億元增長到3.78億元,增長212.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804元增長到28804元,增長9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412元增長到10768元,增長144.1%。
為了進一步激活綠色動能,東蘭縣正著力打造康養旅游品牌,推進國家地質公園、紅水河國家森林公園康養基地、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旅游景區建設,全力推進條件成熟的景區申報國家4A級旅游景區,力爭成功創建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區。
位於紅水河中游的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是桂西北喀斯特地區典型的森林+濕地復合生態系統。湖水晶瑩如鏡,周邊峰巒疊翠,漫步濕地公園仿佛身處綠色生態畫卷。建在家門口的濕地公園,令群眾茶余飯后、周末閑暇有了休閑放鬆的好去處。
坡豪湖國家濕地公園。牙涵攝
“如今老百姓富了嘛,就想要過得更健康更長壽,咱們這可是個好地方!”長樂鎮永模村原黨支部書記陳亮曾參與濕地公園的建設,對濕地公園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綠色生態再疊加上紅色資源、特色民俗,讓東蘭旅游的金字品牌越擦越亮。2021年至2022年8月,東蘭縣累計接待游客466.4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總收入54.62億元。
曾經孕育革命火種的紅色熱土,如今正描繪“紅綠相映”的高質量發展畫卷。奔流不息的紅水河,將見証東蘭縣的新征程、新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