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學史力行促發展 為民服務踐初心

——海城區以黨史學習教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2年03月10日15:20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500多場次宣講“聲入人心”,114場文藝演出精彩紛呈,120個“三無小區”完成整治,8802件民生實事映照為民初心……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北海市海城區精准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創新載體形式、注重成果轉化,不斷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辦實事、開新局的實際行動,全方位推進海城區高質量發展,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2021年,海城區獲評“2020年度廣西高質量發展進步城區”。

“學”字發力,高位推進促落實

北海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后,海城區第一時間召開動員會議,積極謀劃、周密安排啟動工作,吹響黨史學習教育的“集結號”。

海城區迅速成立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區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高位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同時設置6個工作組負責具體工作,抽調精干力量集中辦公,研究制定全區黨史學習教育實施方案,繪制路線圖、明確時間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有序開展。區轄黨工委、區直部門黨組等各級黨組織對應成立組織機構,區轄1016個黨組織及時形成組織體系,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系統化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格局。

海城區聚焦“關鍵少數”,充分發揮領導干部走在前、當表率的示范引領作用,引領帶動全區黨史學習教育步步深入。區委常委班子率先垂范,通過區委常委會、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等形式,及時跟進學習,做到先學一步、學深一層。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區委常委班子帶頭上專題黨課、下基層宣講等人均3場次以上,以“頭雁效應”激發“雁群活力”,帶動了轄區各級黨組織書記900多人開講黨史專題黨課1000多次。

海城區把學習黨史貫穿2021年,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對標對表,利用主題讀書班、“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多種形式,在深思細悟中淬煉黨性修養、感悟思想偉力。針對流動黨員、青年黨員、農村黨員和老黨員以及“兩新組織”黨員的群體特點,海城區各級黨組織開展送課上門、組織參觀培訓等工作,確保黨史學習教育“不漏一人”。

“活”字為功,紅色精神入人心

“一排長黃培旺交完最后一次黨費后,帶領隊伍繼續沖鋒,直至最后壯烈犧牲……”2021年8月13日下午,退役老兵李鵬程登上地角街道地角內港的漁船,在甲板上為漁民、黨員干部、地角女民兵講黨課,聲情並茂地講述“攻堅英雄連”對黨忠誠、保家衛國的光輝歷史,現場聽眾聽得津津有味。

海城區深入挖掘地角女民兵連等本地紅色文化,組織區級宣講團、“老書記”黨史宣講團、海上黨史宣講團、青年講師團、“桂姐姐”宣講團等多個極具特色的黨史宣講團,並邀請廣西社科院、市委黨校名師名家進行專題宣講,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類別群體開展“點餐式”宣講,為干部群眾送去有深度、有內涵的“黨史課堂”。從機關到企業,從軍營到校園,從大街小巷到田間地頭……一年來,海城區累計開展學習或宣講500多場次,受教育黨員群眾、干部職工、師生3萬余人次,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講好紅色故事,用好紅色資源。海城區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梳理長青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肖我照相館”、丸一藥房舊址等15個轄區紅色景點,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特色陣地100多個,推出“英雄志士在海城”等8條紅色主題線路,並組織黨員干部開展“打卡紅色教育基地”活動,接受紅色教育洗禮,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徹底打通黨史學習教育“脈絡”。2021年以來,全區各級黨組織利用紅色資源組織開展現場教學體驗576場。地角女民兵連史館被自治區黨委確定為第二批廣西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21年接待參觀200多場次,8000多人次。

豐富文藝活動,營造濃厚氛圍。海城區精心組織策劃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舉辦“感黨恩 跟黨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歌曲合唱大賽、“紅色經典電影周周看”活動、“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黨史知識競賽等,組織文藝演出114場,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組織約45萬人次參加“黨員心聲大家談”“黨史故事大家講”“黨史知識大家答”“紅色歌曲大家唱”“重溫入黨誓詞”活動,營造共慶黨的百年華誕的濃厚氛圍。

創作文藝精品,奏響“紅色旋律”。海城區鼓勵支持優秀紅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創排黨史題材文藝作品121個,並通過制作唱頌黨恩快閃視頻、舉辦紅色書信誦讀比賽、舉辦“建黨百年 海城新貌”——2021年海城區大型攝影展等形式,持續奏響黨史學習教育“大合唱”﹔編寫《學習百年黨史 賡續奮斗初心》《學黨史 辦實事 春耕助農解民憂》等100多條黨史學習教育信息,獲“學習強國”平台推送宣傳。

“實”字為要,辦好實事惠民生

中街街道幸福裡社區幸福苑小區因一些歷史問題,導致小區排污排水一直未正常接入市政管網,居民的出行必經之路和家門口經常污水滿地。為解決群眾的這一操心事,去年7月份起,海城區組織中街街道、區住建局等多部門,按雨污分流標准改造管網。在多個部門的合力推動下,經過幾個月的攻堅,小區內部排水設施修建順利完成,正常接入外面的市政管網,徹底解決了困擾小區近400戶居民10余年的排水問題,小區住戶歡欣鼓舞。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海城區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將轄區41個城市社區劃分為283個責任片區,組織安排市直、區直、社會組織等單位主動入戶訪民情、集民意,切實把群眾所盼所求找全找實、摸清摸准,主動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深入開展“萬名黨員辦實事”活動,全區在職黨員紛紛進社區、入小區,“零距離”服務群眾,入戶走訪109795戶,實現走訪全覆蓋。

海城區將“三事通解”行動與“我為群眾辦實事”有機結合,暢通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用好12345政府服務熱線、北海E眼等平台,打造“解憂超市”2.0版,推動形成“小事就地解、中事部門解、大事全市解”的“三事通解”格局,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老百姓“三事”8802件,群眾滿意度達98%。

此外,海城區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篩選匯總《海城區“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結合各單位職能,用“四定”辦法,組織實施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15件民生項目。12件為群眾辦實事案例入選2021年度廣西“我為群眾辦實事”優秀基層案例,佔全市的48.8%。

“干”字為重,奮勇爭先開新局

走進高德古鎮,隨處可見商鋪、文創店等,市民游客漫步其間,可以感受百年古鎮與現代文明交融的魅力,逛累了還可以找個茶鋪喝杯茶,或者找個小店聽聽音樂、唱唱歌,十分愜意。

海城區堅持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推進各項工作的磅礡動力,始終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抓項目、促產業,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回升,重大項目建設成效顯著——高德三街改造提升工程投入使用,新鷗鵬教育城等項目順利推進﹔引進20家能源企業入駐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35.56億元。海城區以服務廣西文化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加快高德濱海文旅綜合體項目建設,高德古鎮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北海老城景區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及2021年“廣西旅游休閑街區”。

海城區自覺運用黨的創新理論優化工作方法,深入推進市域基層治理集成改革,推動823個居民小區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100%覆蓋,打造41個“紅旗小區”﹔深化“黨建+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新增招聘專職化社區工作者118名,打造“全科社工”,推行專職化社工進駐網格服務,以黨建引領市域基層治理創新發展,做到“走在網格上、事在網格辦、動態時時知道、隱患及時除”。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海城區持續加大民生投入,2021年民生支出12.31億元,佔財政支出比重達82.67%,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高德醫院、地角衛生院、海城區疾控中心、海城區第二十一小學等一批民生項目順利推進。海城區毫不鬆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強力推進疫苗接種,2021年累計接種新冠疫苗100.73萬劑次,高德中心衛生院被自治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評為“群眾滿意的接種點”。

海城區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抓好農村“廁所革命”、鄉村風貌提升等各項工作,不斷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海城區用兩個半月時間打造了全新的塘兒村鄉村振興示范點。轄區赤西村、流下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品牌持續擦亮,流下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獲評“自治區級五星級鄉村旅游區”﹔赤西村獲評2021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廣西三星級鄉村旅游區”、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入選廣西30個鄉村振興工作特色案例,是全市唯一入選的案例。

同時,海城區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深度融合,積極推進“三無小區”整治工作,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宜居環境。截至目前,海城區完成120個“三無小區”整治、32個老舊小區改造,將456個“三無小區”納入市場化保潔﹔探索推廣以功能型黨支部引領成立業主委員會,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物業公司強勢介入物業管理,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目前已有25個“三無小區”成立業委會,依法選聘物業接管“三無小區”10個,有效破解“三無小區”長效治理難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勞文靜)

(責編:許藎文、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