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立足民族特點 創新普法特色

日前,三江侗族自治縣司法局來到獨峒鎮唐朝村坡會節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吸引了侗、苗、瑤、漢等各民族群眾的參與。
侗歌唱法治、侗戲演法戲、侗繡繡法景……在三江縣這個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與普法工作交相輝映,三江縣司法局立足少數民族文化特點,以“二月二民歌節”“三月三花炮節”等民風民俗和民族節慶為載體,開展“侗鄉齊唱普法耶”“耶歌送法”“月也講款”等寓教於樂、寓教於俗的普法形式,做中了普法工作的“特”字文章,讓廣大群眾在看侗戲、聽侗歌、唱侗耶等風俗活動中接受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意識,為法治鄉村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促進了邊界地區的民族團結、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實現邊界地區長期和諧穩定。
以“百節之鄉”載體,拓寬普法新天地
三江縣有“百節之鄉”的美譽,幾乎每個月都有自己的民俗節日。如:侗族多耶節、二月二侗族大歌節、三月三花炮節、四月八坡會節、韭菜節等民俗節日。該縣以民族節慶為載體,採取“耶歌”“月也”“百家宴”傳送的形式,在侗鄉苗寨廣泛開展普法活動。通過蘆笙踩堂、侗族琵琶歌、笛子歌、侗族大歌、侗戲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法治宣傳更生動具體、貼近生活、貼近農村、貼近百姓,使群眾與法律的關系更為密切。
由退休職工、群眾自發組建成立的鼓樓蘆笙隊等十余支侗鄉法治宣傳文藝隊,將法律知識編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利用下鄉巡演之機,見縫插針,做到遇節必宣,將法治宣傳融入到當地少數民族文藝形式中,讓百姓在歡度節日中寓教於樂,不知不覺地學法知法。組織人員將與民眾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內容編成一首首詩歌在侗族地區群眾中講誦。
近年來,十多支普法文藝隊走遍了全縣170個行政村,為群眾舉辦普法文藝專場晚會300多場次,受到廣大歡迎,為全面提高全縣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調”中講法律,民族地區法治建設有新成效
2021年10月14日湘黔桂三省聯合調解經驗交流會在三江縣獨峒鎮林略村召開。與會人員與當地群眾共同開展了“講款”、侗族大歌、“多耶”等活動,深切感受三江民族地區法治建設帶來的新氣象、新面貌。
在三江縣運用“講款”文化宣傳法治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的做法可圈可點。“講款”文化指的是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一些社會活動准則,逐漸成為各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形成了良好社會秩序。這些公序良俗在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的活動中成為了衡量是非曲直的社會行為准則。利用“小款”來解決牽連到寨與寨之間的民事糾紛﹔利用“中款”,解決農村水源及土地等重大糾紛。村民群眾間發生矛盾糾紛,用“款”中的條文通俗易懂的進行調息化解,把民間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在“講款”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將法律知識深入人心,讓每一個糾紛案件調解過程成為百姓生活中學習法律的過程。
每逢節日,在“款坪”或鼓樓坪進行一次或數次“款”組織活動,由德高望重的款師、“寨佬”向群眾“講款念誦”,同時三江縣司法局法律宣傳員也親自進行宣傳,使大家及時了解黨的政策、掌握國家法律法規,並將多媒體引入鼓樓內,為村民群眾播放法治宣傳片,使教育更生動直觀,使群眾將“款”牢記於心,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法律。
乘坐“國字號”立法直通車,讓普法成為立法的“乘務員”
“我們是干農活的人,這些年在司法局的組織下學了不少法律知識,我覺得法律離不開生活,今天說的法律條款裡面有沒有提到我們不能吃我們養的家禽?”2020年11月4日,三江縣立法聯系點各單位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富祿村登晒屯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立法征求意見座談會,群眾代表羅鳳鳴首先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接著,群眾代表們都跟著積極地發言。相關部門耐心地解答了群眾提出來的問題,把座談會開成了普法宣傳會。
“現在好了,黨和政府來和我們征求法律意見,又給我們普法,我們有法律知識才能樣樣都好起來。”會議結束時,群眾代表拿著草案說。
2020年7月17日,三江被確定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系點,是全國10家國家級立法聯系點中唯一的民族自治縣,也是廣西唯一的“國字號”基層立法聯系點。一年多來,三江侗族自治縣司法局基層立法聯系點堅持“以立法意見征詢推動普法”,在開展立法意見征詢時,傾聽各方聲音,關注百姓權益,用方言為詮釋法規,用法律為群眾答疑,每一次的征求意見座談會猶如精彩的普法宣講活動,讓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參與感,成為喜聞樂見的一項普法形式。(傅永新 楊素娟)
來源:柳州市司法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