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鐵路工人巧手維修歷史建筑

列車駛過柳江鐵橋。譚政超攝
“哐當哐當……”2月16日,列車迎著寒風駛過,叫醒了這座“沉睡”在柳江上的老鐵橋。縱橫交錯的鋼架、堅實沉重的橋墩,這座已是“耄耋之年”的柳江鐵橋被柳州市列入歷史建筑名單,遠遠看去雖顯老舊,但雄偉之姿不減。
當老橋准備再一次陷入沉寂時,“叮叮叮……咚咚咚……”橋上傳來清脆的敲擊聲。柳州工務段柳州路橋檢查一工區工長李孟和工友們,正熟練地用檢查錘給鐵橋的“看診”。
按照春運維修計劃,他們需要對鐵橋進行一次全面的檢修。與檢修其它橋梁不同,歷史悠久的柳江鐵橋經不起搗固、換軌、換岔等大型維修,職工們更多的是輕敲細檢,對磨損嚴重的配件進行精准維修或更換,不做大拆大改施工。
“檢查錘就相當於‘聽診器’,通過敲擊配件發出的聲音,就能判斷螺栓、鉚釘等配件是否有鬆動,聽出枕木是否腐朽等故障。”李孟邊說邊有節奏地敲擊著。透過枕木之間半尺寬的間隙,碧綠的江水滾滾流過,在橋墩處形成旋渦。
職工對柳江鐵橋橋枕病害進行標注。覃振波攝
建成81年的柳江鐵橋是柳州市重點保護的歷史建筑,鐵橋設備多屬於“老古董”,12座橋墩、616.2米鋼軌、1504根枕木,每一個設備,每一寸鋼軌,都有自己的編號和檔案。因此鐵橋上的設施設備都管理得極其精細,檢查力道和技術也非常講究。
“敲擊也是個技術活,敲重了怕配件敲壞掉,敲輕了又怕聽不出問題。”談起這檢查的技巧,李孟打趣道,“工務的漢子要干好‘繡花活’也是不簡單的。”
參加工作23年來,幾乎每天都要與柳江鐵橋打交道的李孟因技術嫻熟,被工友們稱為“老橋梁”。要想干好“繡花活”,除了經驗和技巧外,李孟認為一顆強烈的責任心是至關重要的。鐵橋檢修環境較為復雜,這對檢修人員要求的耐心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班組的大部分都是年輕小伙子,為了帶領他們干好這“繡花活”,李孟把現場作業當成了課堂,邊干活邊上課。
走到橋中間,隊伍兵分兩路,3名職工繼續檢查橋面設備,李孟則帶領2名職工爬上6米多高的鋼梁頂部檢查鋼梁設備。“冬天風很大,又冷又刺骨,如果有火車過,上面還晃得厲害,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李孟感慨道。他們每換一個位置,都要改變安全繩位置,確認牢牢鎖在欄杆上才繼續作業。江面上凜冽的寒風,時常會把他們裸露的皮膚吹得干裂。
移動吊籃。譚政超攝
經過1個多小時的檢查,橋上部分檢查完畢。檢修工作才剛開始,接下來,他們要開展最為困難的檢修工作——鑽到橋下,檢查橋梁下方的鋼鐵支架、橋墩等關鍵部位。
李孟與同事們揭開了墩台檢查口的一塊蓋板,一個半米寬的方口露了出來,幾名壯大的漢子一個接一個地卷著身子鑽下橋墩。一個約長9米、寬1.5米的鋼鐵吊籃懸挂在橋面下方。
“來,慢一點,注意腳下。”李孟邊提醒著邊輔助一名年輕女職工進入吊籃。閆悅是班組裡唯一的女生,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對柳江鐵橋這樣細致的檢修,她還是頭一次參加。
“123,再來,123……”伴著洪亮的號子聲,李孟和工友們站在距離江面10多米的鏤空懸挂式鋼鐵吊籃上,通過拉拽借力的方式前后移動著吊籃,低頭便可以看見腳下湍急的江水。
“鐵橋有12個橋墩,在這之間移動需要通過吊籃。”登上第一個橋墩后,閆悅心有余悸地說,盡量不往下看,不然就使不上勁。怕歸怕,適應了一會的閆悅也不敢懈怠,跟上工友們的節奏,開始細致地檢查起來。
在橋面下作業,大伙需要長時間仰著頭,抬著手臂,檢查錘向上不停敲擊各部位的鉚釘。蹲在橋台檢查時,要弓著腰查看頂部設備,經常一蹲就是半個小時。最矮的空間高度隻有50厘米高,必須得趴著才能檢查到裡面的零件部位。
“一趟檢修下來,雙腿酥麻,得好一陣才能緩過來。”閆悅感慨道,親身體會,才知道大家平時作業有多麼不容易。
工長李孟檢查鋼梁橋底部病害,覃文願攝
“123……”在嘹亮的號子聲中,橋下作業繼續著。
正午時分,當天的作業告一段落,李孟和工友們對發現的問題一一標記后往回走。
“20多年了,鐵橋就像老伙伴一樣。我給它‘體檢治病’,它也是我回家的路,相互關照、相互依存。”李孟笑著說。
春運期間,每天有將近40趟列車通過柳江鐵橋,李孟和工友們,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守護著歷史建筑柳江鐵橋,讓這座“古董橋”繼續煥發活力,守護運輸“大動脈”的安全暢通。(王勇、封榮權、覃文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