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區中街街道黨工委:四個注重抓落實 學習教育顯成效

北海市海城區中街街道黨工委緊密結合街道實際,主動思考,細致謀劃,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推動街道、社區學習教育走在前、作表率。
注重融會貫通學,學思踐悟“見深度”
堅持以上率下學。結合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定期開展專題交流研討,做到先學一步、學深一層,帶動形成學習熱潮。街道黨工委書記帶頭開展專題宣講,街道班子成員到挂點社區、聯系點黨支部開展專題黨課,邀請北海市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開展宣講報告,以“關鍵少數”示范帶動“絕大多數”。同時,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三會一課”的重要議題,以黨委帶動支部、支部帶動黨員,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
堅持數字媒體學。創新運用“一網一屏一欄”,在中街視窗微信公眾號開設“黨史百年天天學”專欄,推送260余期黨史知識﹔在社區通過移動電視屏開展“紅色知識天天播”,推送紅色知識專題片10個、黨史教育片60余部﹔在公示公告欄設立黨史學習角,粘貼黨史知識每日一學30期和活動信息100余篇。組織轄區1378名黨員收聽收看“十場名家雲直播、百名講師示范課、千場黨課下基層”黨史黨課。定期督促黨員干部利用“學習強國”等資源,通過“指間課堂”深化學習成效。
注重多點開花學,全面覆蓋“見廣度”
以景引學,做優“初心學堂”。街道黨工委堅持“走出去”將黨史課堂擴展到革命遺址、歷史展館和紅色教育基地等地,讓書本感知與實地感觀相融合,在身臨其境中深刻感受黨的艱苦奮斗史和百年崢嶸史。街道共組織機關黨員、社區黨員、離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地角女民兵連史館等地參觀學習10余次,組織600余名社區黨員參觀長青公園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6次。街道採取“三個突出”把准“會前學習、談心談話、相互批評、整改落實”等關鍵環節,街道所屬113個黨支部對標對表,將專題組織生活會開出高質量、開出好成效。
深學原文,做實“家園學堂”。街道黨工委突出以4本重要讀本為學習重點,並在創新工作落實上持續用力,實現各項專題實踐、組織活動,安排流程化、時序可視化,完善好規定動作的基礎上,鼓勵共駐共建單位和社區創新創造一批務實管用的活動載體,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充分挖掘各社區名嘴等鄉賢資源,打造“中街阿媽”“晚晴生輝”等特色宣講隊,讓“本土”變“特色”﹔開展“黨史流動微課堂”進小區、進街巷、進市場、進廣場、進企業等宣講活動10余場,讓紅色黨史飛入“尋常百姓家”,足不出戶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
注重體察民情學,民生實事“見溫度”
圍繞中心辦實事。街道黨工委注重體察民情學,瞄准社區的“老、舊、小”存在的短板問題,將駐街道轄區單位安排挂點到80個責任片區,開展“萬名黨員辦實事”,共計走訪群眾16549戶。黨員干部利用晚上、節假日休息時間遍訪居民群眾,主動與居民群眾拉近距離,面對面交流,摸清社區建設、社區治理、社區服務等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把制約社區服務和發展的問題摸清搞透,一線問需“見溫度”。
結合職能辦實事。黨員干部通過問需問計於民,把問題帶上來,把服務送下去。成立海城區首所社區老年大學,以“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面向55歲以上的社區居民免費開放﹔完成32個老舊小區、“三無”小區整治﹔在轄區建設安裝141個垃圾分類亭﹔打造鄰裡名座黨群服務中心、幸福苑黨群服務站等一批紅旗小區,受到群眾廣泛歡迎和肯定。(海城區中街街道黨工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