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廣西東蘭:石頭縫裡“勾”出金產業

2021年09月01日05:27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東蘭9月1日電 “這個是花椒油、這個是香菇脆、這個是山茶油……目前,花椒、食用菌、山茶油已成為了東蘭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8月31日,在廣西東蘭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如是說。

作為革命老區的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土”之稱。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林業,硬生生從石頭縫裡“勾”出了花椒、食用菌、山茶油等“金產業”,不僅推動農戶實現增產增收,還發展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石頭縫裡“開”椒花

延綿蒼翠的大山怪石嶙峋,小鳥鳴蟬在山上鳴叫。山腰上的花椒地裡,韋直均小心翼翼地避開枝條上的尖刺,“嘎扎嘎扎”地操作著修剪刀,不一會,地上就堆滿了一簇簇剪下來的舊枝丫。他說,這是已經摘了果的舊枝丫,剪掉之后,明年才能結出更多的果實。

“花椒耐旱,適合我們大石山種植。”韋直均說。

韋直均正在管護花椒。東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韋直均是東蘭縣大同鄉板坡村黨支部書記,是該村花椒種植大戶。該村一大半土地是從石縫中開發出來,很難蓄得住水,耕種糧食收成很低。2019年,韋直均到外地考察后,引進花椒種植,目前其個人已發展到500多畝。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有116戶參與種植花椒,還成立了合作社。目前,板坡村花椒種植已達近3000畝,成為東蘭縣花椒產業的樣板村,今年預計全村產值達到70萬元左右。

板坡村在石頭縫裡種花椒的成功做法,引起了該縣高度重視,決定在全縣大石山推廣花椒種植,大力發展花椒產業,還專門出台相關扶持政策,為農戶免費供應花椒苗木、修建花椒種植產業路。據了解,該縣目前花椒種植面積已達2.51萬畝,參與種植農戶達800戶,直接帶動種植農戶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

“今年我賣花椒得24萬元,明年進入盛產期,每年起碼得70萬元吧。我對這個產業很有信心。”韋直均擦掉額上的汗水,眼裡滿是自信。

農家小院“飄”菌香

在東蘭縣三石鎮巴王村那亮屯,323國道旁一個以作為蘑菇造型的大門十分顯眼,門牌上寫著“東蘭縣那菇香食用菌生產基地”。走進基地,20多個大棚映入眼帘。走進棚裡,空調吹送著涼爽的風,猶如進入避暑勝地。棚內幾排1米多高的鋼架整齊排列,鋼架上下又隔成幾層,每層排列著一個個飽滿的菌棒,菌棒上長著漂亮的菌朵。幾個工人正在忙著採摘。

在那菇香食用菌產業核心示范區務工,工人們正在採摘食用菌。人民網 彭遠賀攝

楊香是家住廣西貴隆食用菌基地附近的納亮屯村民,基地落戶該村后,她成為了首批員工,主要負責計數。她說,一天工作8小時,月收入3400元左右。在基地就近就業不僅增加收入,還能打理家庭。

該基地負責人黃文越介紹,他從事食用菌生產已十多年,曾考察過多個地方,最終選擇東蘭,不僅因為東蘭生態環境好,更重要的是東蘭豐富的板栗樹干是制作菌棒的上佳材料。

東蘭縣把食用菌產業作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主導產業來抓,及時為企業解決了供水、供電、道路、交通等問題。企業與地方的合作主要採取“政府+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其中,政府整合涉農資金1470萬,作為147個行政村建立集體經濟固定資產入股,委托公司進行經營,全縣各村集體每年可分紅10%。此外,由企業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並負責產品回購統銷,全縣共組織食用菌生產合作社28個,農戶還利用自家小院培育食用菌,菌香陣陣。目前,該食用菌基地已成為深圳市“菜籃子”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及廣西供應深圳農產品示范基地。據該縣農業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縣生產菌棒557.22萬棒,產量7801.08噸,帶動全縣14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利潤分成共532.82萬元,帶動448戶實現年均增收1萬多元。

荒坡野嶺“分”油利

東蘭縣大同鄉信河村是該縣少有的土坡地區之一,也是典型的庫區村,因岩灘水電站封閘蓄水被淹沒掉了大部分土地,隻剩為數不多的荒土坡。2016年,該村創建信河油茶產業基地打造萬畝油茶產業。據信河村黨支部書記盧榮橋介紹,目前,信合村目前油茶種植面積達12000畝。2019年收果20萬斤,收益達80多萬元,2020年共有1000畝結果,產值100萬元,預計2021年底約有5000畝開花結果,產值達500萬元。下一步,信河村將按照“三種三養”的工作思路,帶領全村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大搞產業開發,採用勞模領飛、人大代表帶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擴大油茶種植規模,建設產品加工廠,真正把油茶產業做實做大,為民增收。

油茶產業已成為東蘭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潘劍攝

信河村山茶油產業發展經驗在該縣得到全面推廣。為幫助土坡區做大做強山茶油產業,該縣整合資金,聘請廣西林科院、廣西大學林學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深入基地制定專門改造管護方案,政府每年每畝補助600元,指導農戶成立合作社,採取“政府+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來管護經營,政府鼓勵農民把林地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管護,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農戶按土地入股分紅,獲得“油利”。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種植山茶油30.15萬畝,有山茶油加工廠20家,安置就業500多人,帶動全縣2.5萬戶10.2萬人參與油茶種植,2021年實現人均增收500多元。(覃莉娛、吳明江)

(責編:吳明江、黃昱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