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從“貧困戶” 蛻變為“鄉村振興領頭雁”

——上林縣大豐鎮皇主村快流庄李道生典型事跡

2021年08月31日17:06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現年54歲的李道生是南寧市上林縣大豐鎮皇主村快流庄人,2015年,他因父母生病付不起高昂醫療費用,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脫貧攻堅中,他借著好政策、憑著一股拼勁,帶領村民發展養魚產業,而今他年收入10萬元以上,已脫貧致富。今年他更是當選為快流庄經聯社主任,蛻變為發展家鄉、振興鄉村的領頭雁。

李道生向村支書、駐村工作組介紹養魚產業發展情況。樊亞明攝

從貧困戶“蝶變”為“致富能手”

提起李道生,村民都對他豎起大拇指。8月30日,李道生在自家魚塘邊向來訪村干、駐村工作組說起了他的故事:“我是農民,不懂啥大道理,但是我明白一條: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不等不靠,隻要付出,就會有所收獲。”

2001年起,34歲的李道生,開啟了外出創業謀生之路,先后在南寧開店賣生榨米粉、遠赴非洲淘金等,10多年來,雖沒有大富大貴,但也勉強能維持生計。2018年底,父母病重,為方便照顧老人,李道生從非洲返鄉創業,就近孝順父母。

返鄉后,經過反復考察,他決定借助家鄉好山好水養好魚。剛開始,他沒有經驗,不知如何下手。為少走彎路,他到來賓市合山學習養魚技術及先進理念。在合山大養殖場做了1年多學徒、掌握一定養殖技術、銷售渠道后,他回到快流庄,借助50000元小額扶貧信貸、5000產業獎補及自有資金,在快流庄后山流轉了30多畝魚塘,創業致富。

以前庄裡都是傳統養魚,在多次參加縣裡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后,他逐漸認識到農業、農民、農村的現狀及糧食、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下一步,我將轉變思路,採取立體養殖模式,在魚塘邊、魚塘裡養殖生態雞、生態鴨,拓展產業鏈,鞏固和拓展脫貧成果。”李道生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李道生在魚塘邊喂魚。樊亞明攝

從“脫貧戶”蛻變為“鄉村振興領頭雁”

李道生關心村民以及村庄發展,熱心公益事業,經常用自己的產業收入慰問老人、關愛學生,獲得了群眾的擁護與愛戴。

李道生當選為經聯社主任后,他經常和村委、駐村工作隊一起組織召開“三清三拆”、風貌提升群眾會議,宣傳鄉村振興政策,與群眾共同規劃村庄發展,帶領群眾自發清理庄裡的垃圾、亂堆亂放等。面對資金不足、基礎薄弱、群眾自覺性不高等問題和困難,李道生勇於創新,成立了快流庄基金會,向廣大村民和社會各界人士發起募捐倡議。他先后幾次捐贈資金用於快流庄“三清三拆”、風貌提升工作。在他的帶動下,快流庄干部職工、鄉賢能人、村民紛紛募捐。同時,他加強對募捐資金的監督,做到專款專用、合理有效、陽光操作,經過群眾會議討論決定使用募捐資金搭建了一個雨棚及庄裡基礎設施建設,方便群眾停車、休閑娛樂等。

此外,他引導快流庄成立新鄉賢理事會,加強村民自治,制定村規民約,制定村屯保潔機制和保潔員制度,形成長效機制,從源頭上減少不文明行為和現象。一年多來,快流庄“三清三拆”、風貌提升工作成效顯著。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將感黨恩,跟黨走,為建設美好幸福快流而奮斗。”李道生說。

下一步,上林縣將重點關注、扶持、培育類似李道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搭好橋梁。(樊亞明、梁惠俐)

(責編:劉佳、黃昱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