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博物館進景區 傳文化零距離

2021年08月27日08:51 | 來源:廣西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

博物館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記錄當地歷史發展進程,反映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變革,對塑造和提升地方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過去,在許多人眼裡,博物館散發著“高冷的氣息”。近年來,隨著博物館公共文化和旅游不斷融合,政府部門鼓勵社會力量開辦非國有博物館,建立健全現代特色博物館體系,廣西越來越多博物館走進景區和產業聚集區,融入旅游和相關產業發展。它們以“深接地氣”的親和力,俘獲廣大市民和游客的心,聚集了人氣,孕育了新動能,對當地旅游及相關產業升級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陽朔劉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館

1 再現劉三姐

夜幕降臨,陽朔縣《印象·劉三姐》所在景區的鼓樓燈火輝煌,一撥又一撥游客前往參觀。“以前鼓樓空蕩蕩的,如今建了博物館,游客除了觀看實景演出,又多了一個游覽的好去處。”景區負責人秦嶺介紹。

《印象·劉三姐》是廣西打造的世界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近年來,如何豐富實景演出的文化內涵,讓游客有更多獲得感,成為景區提質升級發展的重要方向。適逢劉三姐文物收藏家謝中國尋求合作,雙方達成興建劉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館的共識。

博物館建設新機制在探索中形成。“景區負責場館建設,投入1000萬元將鼓樓改造成博物館,我負責藏品提供,精選了1000多件(套)文物,充實博物館展品。”謝中國說。

經過精心籌備,劉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館於2019年6月正式開館。博物館共設置傳說故事、藝術塑造、音樂體驗、服飾精品等7個展廳,囊括劉三姐傳說、歌謠、藝術形態、民族風俗等文獻與藏品,全方位展示了“劉三姐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博物館與實景演出遙相呼應,構成體驗劉三姐文化的“新磁場”。今年“壯族三月三”小長假期間,博物館共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既觀看了實景演出,又逛了博物館,對劉三姐文化有了全新的了解,不虛此行。”來自江蘇的游客苗文祥說。

桂林桂花文化體驗館桂禮廳

2 時聞桂花香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七八月並非桂花開放時節,然而在桂花文化體驗館,每天都可以聞到桂花的馨香。在這裡,還可以尋覓萬年桂花籽,留影七彩桂花雨,漫步唯美桂花大道,諸多美好體驗,驚艷了無數游客。

桂林,桂樹成林,是我國桂花產量最多的地區,桂花是桂林當之無愧的市花,也是桂林文化的閃亮元素。以生產桂花糕著稱的桂林市順昌食品有限公司,數十年堅持經營桂林地方傳統美食,也與桂花結下不解之緣。近年來,桂林市“尋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價值”戰略的實施,點燃了企業弘揚桂花文化的熱情。

2018年,順昌公司按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准,投資興建桂花公社景區。景區由桂花文化體驗館、桂花樹下主題酒店、桂花文化主題園林公園3個部分組成。

“桂花文化體驗館是國內首家以桂花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是桂花公社的標志性景點。”桂花公社管理員陳彥宏說,博物館創造性地運用科技手段與藝術手法,訴諸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生動新穎地展示了桂花文化的獨特魅力。

今年“壯族三月三”期間,桂花文化體驗館正式開館,前來體驗的游客絡繹不絕,博物館很快成為桂林新晉網紅景點。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桂花文化體驗館已累計接待游客10萬人次。

“打造特色博物館,發展旅游業,不僅為城市增添了文化新地標,也為我們傳統產業注入了發展新動能。”桂花公社負責人說。

柳州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展示區

3 盡賞螺螄味

“這個博物館有看頭、有玩頭、有吃頭,既能讓我們了解螺螄粉的‘前世今生’,又能現場品嘗螺螄粉的鮮酸辣香,一個字,爽!”暑期,不少游客來到柳州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打卡,直呼過癮。

一碗粉,一座城。近年來,隨著一碗粉走紅,柳州螺螄粉產業園應運而生,螺螄粉產業已成長為柳州市的重要特色產業。“一流企業賣文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柳州螺螄粉要高質量發展,必須挖掘文化,講好故事。”柳州螺螄粉協會會長倪銚陽說。

倪銚陽提出興建一座螺螄粉主題博物館,其想法與政府部門不謀而合。在文旅、商務等部門的指導下,倪銚陽籌集資金,用了兩年半時間,建成了柳州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柳州螺螄粉產業園,分為展示區、生產區、演示區、體驗區和購物區5個區域。展示區充分調動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讓游客時而穿越到2萬多年前的白蓮洞,親歷原始人捕撈煮食螺類的場景﹔時而又回到舊時柳州的古巷街,走進香飄四溢的螺螄小攤……

如今,這個建成開放僅3年多的博物館,靠味道成功“出圈”,成為柳州新興打卡網紅地,每年接待游客9萬多人次。博物館推出的螺螄粉長桌宴,已成為柳州市旅游團的首選“美食菜單”。而在博物館的生產區,每天有近10萬包袋裝螺螄粉發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博物館的興辦,綻放柳螺文化的內涵和魅力,推動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柳州市文旅部門負責人說。

北流陶瓷博物館

4 讀懂陶瓷美

“我以前不了解北流陶瓷,在參觀陶瓷博物館之后,我讀懂了北流陶瓷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收獲很大。”暑假期間,重慶的許先生攜全家游覽了北流陶瓷小鎮,大力點贊。

“晝則白煙遮天,夜則紅焰燒天”,北流是我國嶺南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北流陶瓷產業不斷發展,贏得“中國陶瓷名城”之美譽。新形勢下,北流如何通過高質量發展,推動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北流陶瓷小鎮應運而生。

陶瓷小鎮是以日用陶瓷產業作為支撐的特色小鎮,計劃分3期建設,總投資超過30億元。“為了展示北流的陶瓷文化,我們在陶瓷小鎮興建了陶瓷博物館,博物館是陶瓷小鎮的第一站,是窗口工程。”北流陶瓷小鎮負責人說。

走進陶瓷博物館,隻見一條金色“絲綢之路”把各個朝代的陶瓷文化有機串聯起來,一組雕塑、場景圖微縮了當年100米龍窯的生產場景,一條時光隧道展示了北流各個時代的陶瓷產品,美輪美奐。

博物館的DIY工坊,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地方。孩子們假期來到這裡,動手參與陶藝的創作。他們通過拉坯、捏塑、雕刻等工序,或制作碗碟,或制作花瓶,忙得不亦樂乎。

陶瓷博物館已成為北流旅游的一大吸睛點。據統計,今年1—8月,博物館接待區內外游客8.7萬人次。“博物館助推陶瓷小鎮晉升國家4A級景區,也為北流陶瓷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北流市文旅部門負責人說。

游客在南寧頂螄山遺址博物館參觀

5 解密頂螄山

在南寧園博園西南面,有一座依山而建、外形頗像蚌殼的建筑,這就是南寧迅速走紅的熱門景區——頂螄山遺址博物館。

頂螄山遺址位於南寧八尺江畔,是目前廣西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壯鄉首府的文化根脈在哪裡,城市會客廳如何打造?首府在規劃建設南寧園博園的同時,提出興建“文化園博”,把頂螄山遺址博物館納入園博園范疇,同步規劃,同步建設。2018年12月,博物館與園博園同步建成開放。

走進頂螄山遺址博物館,映入眼帘的是“漁獵採集者的天堂”展覽,整個展覽用序廳、先民與貝丘、聚落與文明、富足與愜意、生命與天堂5個單元呈現。博物館採用多種現代展覽技術,再現壯族先民波瀾壯闊的遠古傳奇,展示壯鄉首府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

今年5月18日,頂螄山遺址博物館作為“國際博物館日”南寧主會場,舉辦了考古成果展、文創產品展等展覽,開展模擬考古、仿真動物狩獵等體驗活動,推出大型邕劇《頂螄山人》、自治區級非遺“邕寧壯族八音”等表演,吸引 眾多游客前往。

據了解,開放兩年來,頂螄山遺址博物館積極開發以考古體驗為核心的研學旅游,共接待游客23.3萬人次,打響了博物館的知名度,得到廣大市民和游客的好評。

“博物館和園博園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為南寧打造區域性國際旅游中心城市貢獻了力量。”南寧市文旅部門負責人說。(通訊員李志雄、翁光陽 記者吳麗萍 本版圖片均由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提供)

(責編:龐冠華、周雨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