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縣丹竹鎮走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五條路”

平南縣丹竹鎮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突破和提升,今年上半年,全鎮1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5萬元,其中5個村達到10萬元以上,4個村達到20萬元以上,2個村突破50萬元,其中東山村收入達150.92萬元。
走“產業引領”之路,牢牢牽住產業這個“牛鼻子”,以產業促發展,以產業促增收,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赤馬村村民合作社於2018年3月創建沃柑種植基地,大力發展沃柑種植,流轉土地124.47畝,全部投入種植沃柑。沃柑基地把土地最大化利用起來,實行套種套養,套種香瓜、西瓜以及套養三黃雞這些見效快、收益好的短期項目,實現效益最大化。截至目前,基地通過銷售三黃雞、香瓜、西瓜等產品已為村集體增收26.27萬元。
走“項目帶動”之路,招商引資,引進優勢項目,以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羅岑村引進縣農文旅雷公山旅游項目,流轉土地1050畝,利用定子山與羅岑雷公山依山傍水、景色秀麗、自然環境優越的條件打造生態旅游區。項目實施以來,羅岑村362戶1484名村民利用1050畝土地入股縣農文旅雷公山旅游項目,按合同約定,每3年保底分紅85萬元,此后在第一年基數上每年分紅遞增5%﹔景區營業后,實行門票動態分紅,即景區每年的門票收益按5%比例分紅,擴大了羅岑村集體經濟增收路子。2021年羅岑村獲得雷公山項目用地租金7.2萬元。
走“資產盤活”之路,盤活資產、資源,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一方面,合理開發資源,充分挖掘區域內的土地、魚塘等資源,通過租賃或承包經營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東山村將礦區出租給華洋公司收取租金136萬元。三河村將丹竹水廠進行對外承包,每年獲得分紅5萬元。廊廖村將閑置的果場進行承包經營,每年可獲得7萬多元的集體經濟收入。豐塘村、長岐塘村、丹竹村等三個村將閑置的魚塘和場地進行承包經營,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另一方面,盤活閑置資產,採取租賃、承包經營等方式進行盤活,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丹竹社區將集體所屬閑置的房屋進行改造,以鋪面的形式進行招租,為村集體增收66.74萬元。
走“用好政策”之路,用好用活政策,不斷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團結村利用上級扶貧資金、產業扶助資金實現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實施光伏發電項目,安裝光伏發動機1組,年發電量5500多度。巧用上級扶持資金,興辦村級扶貧幼兒園。2017年,團結村利用縣財政支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項資金50萬元建設一幢幼兒園,幼兒園採取村建村辦、承包經營的方式公開招標,每年5萬元租金作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依靠扶持政策,租用場地給華潤公司,收取租金19.6萬元。
走“服務創收”之路,採取“量身定制、定向打造”的辦法,增加村集體收入。梅令村充分利用村集體現有資源,投資72萬元(其中上級扶持資金50萬元,村、鎮22萬元)資金,自主開發在原村委舊址改造建設1500平方米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廠,並購買相關設備,通過服務創收模式收購、分揀、打蠟、冷藏、加工、銷售等方式,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這不僅為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提供了物質基礎,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台,更是實現了村級組織增收、百姓分紅、村民就業等多方共贏的局面。(記者方朗 通訊員蒙家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