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苗山深處的別樣“新禾節”

7月21日,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花孖村吳妹呀家中擺滿了一桌菜,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慶“新禾節”。
其實,這樣的一桌飯菜在日常生活中很是常見,但幾十年前,在花孖村隻有過“新禾節”時群眾才能飽餐一頓,日常生活隻能靠吃木薯、玉米來充飢。
“新禾節”是苗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其節日程度僅次於春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俗在農歷裡選日期,正值夏季稻禾長勢旺的時候。故名為:新禾節。
和花孖村一樣的苗寨大多數都位於大苗山深處,土地資源匱乏,山多地少。長期以來,苗族群眾都是以種植糯谷為主,但產量低,糯米也隻能夠吃幾個月。“那時候,我們種植的水稻沒有化肥、農藥、技術,收成隻能靠天。每年農歷六月左右,正值夏季稻谷漲勢旺時,我們就以過‘新禾節’的形式祈求風調雨順,豐收時節五谷豐登。‘新禾節’對我們苗家人而言不僅是一個節日,更多的是苗族群眾對生活的希望。”吳妹呀說。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政策的惠及下,杆洞鄉花孖村修建了、球場、修繕危房、巷道硬化等,一系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花孖村還通過轉移就業、發展產業、低保兜底等措施解決“兩不愁”的問題。發展辣椒種植、中草藥種植、蜂蜜等特色產業發展也使得村民的生活及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禾節”習俗,不僅是村民們以喜見樂聞的方式宣傳了鄉村振興政策,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苗族同胞熱情好客和民族大團結的傳統美德。
“我們改種雜交水稻后,政府也大力推廣農業技術,種植水稻產量逐漸提升。現在,我們的糧食夠吃了,也有採購各種糧食的能力,不愁吃不愁穿。”吳妹花樂呵呵地說道,如今“新禾節”作為一種文化已深入苗族群眾的生活當中。以前,花孖村不通路,交通不便,生活困難,過節的食物很匱乏。如今,外界的各種美食隨著鄉村路網和農村電商,飛入百姓家,出現在日常的餐桌上。
吳小舒 攝影報道
(責編:陳麗冰、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