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岑溪市大隆鎮樹牢生態文明的理念,立足本鎮地理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亮出實施“五牌”戰略,致力於發展特色產業,讓綠色經濟成為大隆鎮鄉村振興中重要的支柱。
立足資源優勢,用好“資源”牌,“靠水”就“吃水”。湴河村坐落在黃華河畔,坐擁泗灘水庫。豐富的水資源讓這裡的村民興起網箱養魚產業。“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小學語文課文《小竹排在畫中游》描繪的江南“魚米鄉”美麗畫卷也出現在大隆鎮湴河村。順著黃華河自上而下,可以看到錯落分布在河岸兩旁的網箱養魚基地。據統計,全村有“魚老板”60多戶,其中帶動脫貧戶加入養魚的有12戶。通過網箱養魚每年能為湴河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增收4萬多元。
用好地理優勢,立足“實際”牌,生財有“油”道。大隆鎮南和村周邊有成片的土地,非常適合種植富硒花生。南和村結合自身實際,開辦了南和村聚合花生油坊,傳統的木榨工藝榨出來的花生油品質上乘。南和村后盾單位、大隆鎮工會通過“以購代捐”的方式,探索出“訂單式定制油坊”的模式增加貧困戶收入。通過大隆鎮工會、后盾單位岑溪市疾控中心和岑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每年能幫助該村銷售4750公斤左右的花生油。另外再通過其他方式如展銷會、私人購買等方式也能銷售1500公斤左右。小小花生搖身一變致富“金豆豆”,讓群眾樂開了顏。
定位區位優勢,打造“美化”牌,茶花鋪“富路”。四季茶花紅火艷麗,四季皆可開花,並且易於種植打理,深受養花人的喜愛,銷路不錯好。大隆鎮大峽村位於大隆高速公路出口旁,交通方便。2018年7月,大峽村周學成看中家鄉的發展前景,毅然回鄉種植四季茶花,並與大峽村委、那蓬村委、其他苗木基地合作,通過“大戶+土地流轉+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投入資金700多萬元,種植了接近200畝的茶花。該苗圃基地吸納了6戶脫貧戶和70多戶農戶就業,通過土地流轉和務工的方式,帶動了周邊農戶共同致富,每年能為大峽村和那蓬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增收2.3萬元以上。
利用生態優勢,守住“生態”牌,護住鄉村“美”。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大隆鎮的“寶藏”,為了守住生態文明的底線,該鎮致力於開發后的生態恢復。中廣核風力發電場2020年建成投產后,為了恢復周邊生態,在裸露的山嶺進行綠化花化。今年5月份,風電場沿途的格桑花競相怒放,由“風車·花海”構成的生態美景,成為了大隆鎮的“名片”,讓很多游客慕名而來打卡。
發揮產業優勢,做強“特色”牌,產業成規模。大隆鎮為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大力度做好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工作,其中那蓬村、合和村、河口村利用土壤條件,發展韭菜花,目前全鎮韭菜花種植400多畝,福隆村種植澳洲堅果300多畝,西寧社區養殖“屈頭雞”500多畝、種植柑橘1000多畝。該鎮“一村一品”初步形成。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建設美麗魅力大隆作為目標,立足實際,力求鄉村振興實現新突破,既要護住綠水青山,也要做大金山銀山,並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大隆鎮黨委書記黃秋娜說。(覃波 黃志林 余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