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西各族人民戰天斗地,治水興水管水,變水患為水利,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超2800億元,建成各類水利工程211.2萬處,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極大提升了水利的支撐和保障能力,不斷推動水利大跨越、大發展。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盛世治水翻開了嶄新篇章。在挑戰與超越中,廣西水利事業正闊步邁向新的輝煌征程。
興水強基保發展
在桂平大藤峽峽谷的出口弩灘,歡騰的黔江水在此集蓄,又澎湃而去。這裡就是投資357億元、被喻為珠江流域“三峽工程”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
2014年11月15日,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動工。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標志性工程,它肩負著保障流域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航運安全、生態安全的重任,在力保大河安瀾的同時,著力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促進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
2020年,大藤峽工程建設經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順利實現了蓄水、通航、發電重大節點目標,提前56天完成年度發電任務,累計通航船舶1.39萬艘次,年度完成建設投資24.5億元,有效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為落實“六穩”“六保”作出重大貢獻。
一個個重點水利工程,是見証廣西水利加快發展的歷史豐碑。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水利事業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尤其是“十三五”時期,廣西累計完成水利固定資產投資超1000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3倍。
5年來,以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代表的國務院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均已開工建設,正在大規模施工,投資規模超過700億元。截至2020年底,已累計完成投資397.4億元,部分項目已初見成效。長塘水庫等6個項目列入國家2020—2022年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清單,匡算總投資約760億元。
“十三五”期間,全區完成主要支流治理51.34公裡,完成中小河流治理河長1120公裡,完成標准化海堤建設36.34公裡,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57座,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大江大河重點河段和區域防洪減災能力明顯提升。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隨著一項項水利工程開工建設、發揮效益,廣西水利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完善,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和水安全屏障。
治水為民潤八桂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於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而農村飲水安全是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
2005年至2020年,廣西連續16年將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列為自治區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創新思路,打破常規,超強組織,高位推動,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實現大提速。
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東山鄉是典型的大石山區,又是紅色革命老區、瑤族同胞聚居地。因地勢影響,盡管紅水河近在咫尺,東山百姓也隻能望河興嘆。一個水潤田園的夢,做了一代又一代人。
為根治東山長年缺水難題,經過反復調研,多番論証,巴馬決定引紅水河的水上東山。2019年9月,總投資6829萬元的東山鄉供水工程正式動工。
經過3個月艱苦卓絕的努力,5座泵站、2座高位水池、1個水廠順利建成。徹底解決了東山鄉和周邊8個村1.6萬多人的飲水難題。
水帶來了生活的新希望。“現在一擰水龍頭,就能喝上清澈干淨的自來水。”用水不再愁之后,東山鄉弄山村脫貧戶蘭美仁一家來錢的路子也活泛了,又是種油茶,又是養羊,日子越過越美。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廣西重點對施工難度大的大石山區、深度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等難啃的“硬骨頭”開展了集中攻堅。通過新建工程和改造、擴網、管網延伸、水源保護和淨水設施配套改造等多種措施,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補上貧困地區水利薄弱短板。
5年來,大石山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大會戰與飲水安全殲滅戰累計投入資金51.5億元,惠及農村人口803.2萬,同步解決和鞏固提升了153.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累計投入54個貧困縣中央及自治區水利資金362億元,貧困地區水利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目前,廣西初步建成了較為完整的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共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5萬余處,全區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90%和87.2%,分別比2015年提高了12.4個百分點和14.7個百分點。
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從靠天吃水到自來水進村入戶,從廣種薄收到物產豐盈,從缺水而困到人水和諧……一項項民生水利為百姓帶來幸福和希望,廣西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實現了從“解民之渴”到“促民康健”質的飛躍。
生態優先蓄家底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走進陽朔縣陽朔鎮矮山村委雞窩渡村,但見白牆黛瓦,小橋流水,道路寬敞整潔,房前屋后瓜果累累,推窗遠眺,十裡畫廊和遇龍河美景盡收眼底。
而昔日的雞窩渡村就和它的名字一樣,又臟又亂,與村外世界級的風景格格不入。“原來我們村有12口死水塘,弄得整個村子臭氣沖天。”矮山村村委主任徐文通說,以前游客不會往村裡走,村民守著綠水青山卻發展無門,隻能外出打工。
2020年,自治區水利廳在陽朔縣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項目。項目總投資近5億元,將遇龍河流域以“線”串景,水景相連,實現人、水、景相得益彰,歷史古韻與現代風貌交相輝映,帶動遇龍河兩岸特色產業發展,提升全域旅游品質。
經過治理的雞窩渡村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村民端起“綠飯碗”吃上“旅游飯”,在自家開起民宿,辦起農家樂,賣起工藝品,風景變“錢景”,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2萬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堅持“生態優先”理念,確立“生態立區、綠色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走出一條水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的新路。
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蹄疾步穩,順利推進。在全區江河湖庫建立行政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落實各級河長湖長63271名,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推進河湖面貌持續改善。近三年,廣西實現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三連升,2020年全區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實現100%,排名全國第一﹔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前30名排名入圍9個,2021年一季度入圍城市增加到10個,保持全國第一。
深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全區用水總量穩定可控,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36.9%和34.5%。綜合實施水生態流量保障、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農村小水電綠色改造等,全區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了98%。
圍繞“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做文章,大力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建設規模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治理成效日益凸顯。過去5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84平方公裡,特別是在珠江—西江經濟帶石漠化片區水土流失治理中,通過種植經果林,既幫助當地貧困群眾盡快走上穩定脫貧道路,又進一步蓄厚了綠水青山的生態家底。
天下風景,美在廣西。這塊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如今愈發耀眼奪目。(記者 周映 通訊員 駱遠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