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正是這句話,讓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的退伍軍人、隆安縣布泉鄉新盞村駐村第一書記李金榮有了精神支柱,自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他義無反顧地奔走在各村屯之間,用青春和汗水澆灌這片大石山區貧瘠的土地,用真心換真情,用實干贏民心,與村民們一起用辛勤和智慧改變這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了脫貧摘帽。2021年4月,他又再一次擔任新盞村第一書記,帶領村民們一起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決心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
繡花功夫推進脫貧攻堅
新盞村位於隆安縣布泉鄉西南石山區,共有256戶1062人,李金榮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時該村有貧困戶143戶575人。初來乍到的李金榮在這裡遭遇到了人生第一次“滑鐵盧”。
“3年前,我剛下村不久就接受了最嚴格的‘四合一’暗訪檢查。因為業務不熟悉,我平生第一次寫了最深刻檢查,第一次被縣委組織部約談。”回憶起這段歷程,李金榮深感愧疚。也正是這次約談,更堅定了他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
他堅持吃住在村,和村兩委干部打交道,開始走訪入戶了解村情民意,每天要走訪村民40戶左右,把村民們的心聲他寫在紙上記在心頭。他與村兩委一起制定貧困戶脫貧措施“一戶一策”,用繡花般的功夫幫助群眾脫貧﹔他入戶走訪,耐心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宣傳防火防汛抗旱、積極發動環境衛生整治、調解矛盾糾紛﹔他推進“危房改造”、宣傳“一戶一宅”、開展土地確權、產業獎補、“三清三拆”,建設“三微”,美化提升“村容村貌”和人飲工程﹔他做好 “雨露計劃”申報、貧困人口穩崗補助申請、貧困勞動力勞務派遣等﹔他積極做好黨員培養發展工作,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他關愛留守老人,幫助他們修理電器,挑牛草,扛玉米,犁地,鋸木頭……
“如今,從田間到地頭我都可以和村民群眾打成一片,我把自己3年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扶貧事業,村民們純朴,熱情,大方,他們喜歡我,我也喜歡他們。如今我暫時割舍不下這段情懷。”正是這份不舍,帶領新盞村143戶貧困戶575人完成脫貧摘帽的李金榮,又報名參加了新盞村鄉村振興工作,再一次擔任新盞村第一書記,這次的任務是鄉村振興。
點亮希望實施健康幫扶
2018年10月底,李金榮帶領“一幫一聯”幫扶責任人深入村屯,探望慰問新盞村幫扶對象時發現村民零有東雙眼無神,需要扶摸著牆和家具才能走到客廳坐下。經隨行的醫師檢查判斷,零有東有機會通過手術重見光明。零有東激動地說:“如果通過手術能回復視力,我寧願不享受殘疾人的待遇,不當扶貧對象。” 但是,由於擔心手術不成功危及殘存的視力和手術費用昂貴,零有東猶豫了。為了讓失明30多年的零有東重見光明,李金榮耐心地給零有東講解、宣傳國家對貧困戶的醫療優惠政策,瑞康醫院領導也高度重視,零有東終於答應做手術。手術在附屬瑞康醫院順利進行,在傷愈摘掉紗布時,零有東終於看見了30年未“見”的家人。如今,零有東一家已經順利脫貧。
讓李金榮牽挂的還有村民何仕任一家。在孫女被診斷患有紅斑狼瘡一個月后,何仕任在工作時不慎被機器切去了四個手指,想為孫女掙錢維持治療並讓她盡快重返校園的願望化為泡影,一家人也陷入了貧困。為此,李金榮在新盞村發起了自發式捐款,並向何仕任講解醫療報銷政策,辦理慢性病卡,還根據其家庭實際情況將何仕任一家整戶納入低保。李金榮認為,脫貧攻堅戰這個“艱”就是因病、因災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幫助他們拜托困境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通過舉行義診活動、“一對一”結對幫扶,提高村民們的健康意識,有針對性性的解決貧困戶的實際困難,達到精准扶貧的效果。3年來,瑞康醫院在新盞村深入開展健康扶貧活動,幫助更多的留守婦女兒童、空巢老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期間共開展了6次大型健康扶貧義診活動,累計免費診療650人次,免費送藥350余份,總價值約合人民幣8萬余元。
攻堅克難確保集體經濟
新盞村石漠化面積較大,村集體土地比較少,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為外出務工和種養。
李金榮與村兩委根據新盞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上級撥付的扶貧專項資金,與有實力的地方企業集團合作,積極推動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時,李金榮爭取到180萬元,以巴香邦福養牛基地作為依托,成立了新盞村特色產業園,全村產業主要有育肥牛、養豬、養雞等,在上級的幫助和大家的努力下,新盞村集體經濟逐年增加。
瑞康醫院黨委還捐贈2萬元,解決了村屯裡的部分排污,硬化了巷道,進一步改善了新盞村的村容村貌。
3年來,李金榮先后被評為布泉鄉優秀第一書記、隆安縣優秀第一書記、南寧市優秀第一書記,廣西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新盞村黨支部也被評為“五星級黨組織”。
“到基層一線去挑戰,去磨練,是因為我們年輕、有勇氣、有擔當!”李金榮表示,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將繼續緊跟黨的步伐,在平凡的崗位上繼續奉獻,不負韶華不負青春。”(何世全 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