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縣:黨史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為民解憂改善人居環境

2021年04月30日17:46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桂林市陽朔縣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力爭創“百村示范促振興”先進工作,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干勁,努力為群眾辦好事實事。

截至目前,陽朔縣鄉村風貌提升自治區級第一批任務涉及17個村庄1443棟房屋中,開工1378棟,開工率95.5%,累計完成農房改造1096棟,佔總任務數的76%,三清三拆拆除廢舊房屋1032處,合計51098平方米。

強化資源整合之“力”,學史為民抓機遇。陽朔縣委、縣政府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樹牢唯物史觀,把握大局形勢,搶抓用好發展機遇。2021年政府基金預算鄉村振興建設經費6500萬元,並組建陽朔縣陽隆城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全縣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項目的業主,通過整合各鄉鎮閑置存量國有土地、水庫、林場等資源進行融資,有效解決資金缺口問題。陽朔縣通過公益募捐、投資、認建等方式,籌集鄉村振興建設資金600多萬元,共建參與30個行政村的振興發展建設,重點打造陽朔鎮燕村、高田鎮喜龍村、金寶鄉門樓村3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為陽朔鄉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提質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陽朔縣通過牆繪、宣傳欄等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鐘楠攝

塑造桂北特色之“形”,知史為民謀幸福。陽朔縣在充分考慮每個村庄的文化特點,深入挖掘桂北民居特色文化,編制了9種不同類型的農房改造方案通用圖集,設計風格延續了“小青瓦、白粉牆、吊陽台、花格窗、坡屋面、馬頭牆、石板路”為主要特征的桂北民居建筑風格。在“三微”建設過程中,注重以當地的桂花樹、黃皮果樹、枇杷樹等鄉土樹種苗木為主,選用清水磚、鵝卵石、不規則疊石等鄉土材料。在工程質量上,強化技術指導,從相關部門、鄉鎮抽調了12名具有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發放600多份施工操作手冊,明確各項施工技術要點及操作規范要求,通過現場解答、召開碰頭會等形式及時解決各類問題,推動鄉村風貌大變化、顏值大提升,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亮點紛呈的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

充盈鄉村產業之“實”,用史為民奔小康。陽朔縣堅持鄉村風貌提升與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統籌謀劃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把黨史學習教育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特色產業,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陽朔縣白沙鎮橋背村突出柑橘、苗木種植兩大產業特色,全村種植苗木花卉220畝,種植柑橘面積超3000畝,年產量約6000噸,並積極推進農業核心示范園區建設,打造地域品牌﹔創建了遇龍花海等一批農旅特色體驗園,大力推進農家樂和民宿提質升級。同時,開發自駕游、親子游、康養游等特色產品,打造環遇龍河休閑農業旅游圈,橋背村大部分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2019年,橋背村分到遇龍河景區資源補償款104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700多元﹔深入挖掘香花坳紅色文化、曹鄴廉潔文化以及遇龍橋厚重歷史文化內涵,在村內整合集體土地15畝建設了蓮花池塘,打造了廉潔文化長廊以及唐、宋、元、明、清的詠蓮時光走廊,提升鄉村發展的軟實力。高田鎮喜龍村突出壯鄉繡球和舞獅文化主題,建設1個壯族文化紀念堂、1個舞獅文化主題休閑廣場,同步打造了100畝以上的連片玉米種植基地,在鄉村風貌提升建設中強化滲透壯族文化。

陽朔縣打造獨具桂北民居特色的宜居宜游小鎮。鐘楠攝

鑄牢鄉風文明之“魂”,明史為民創和諧。陽朔縣黨員干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是積極培育文明家庭、文明村鎮,結合文明創建工作,進一步打造“處處清潔、家家和諧、人人文明”的新農村,實現陽朔新農村“顏值”和“內涵”雙提升。二是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行政村90%以上建成了村級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建設了白沙鎮史館、門樓村村史館等一大批文化工程。三是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發揮平台作用,發動廣大志願者積極參與到鄉村風貌提升工作中。目前已組織1000余名黨員志願者,下村入戶,配合各工作組做村民思想動員、協助丈量尺寸等工作。四是發揮“一約四會”作用,黨員干部主動走入田間地頭交流、農家庭院座談、村情民情夜訪,把群眾工作“沉下去”,引導村民將思想覺悟“提上來”,打造形成全民配合、人人參與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良好開局,打通鄉村風貌提升的“綠色通道”。(陳娜、胡意堃)

(責編:劉佳、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