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強化集體經濟風險防控 助推鄉村振興

2021年03月22日16:39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近年來,廣西灌陽縣堅持未雨綢繆,聚焦人、財、物三方進行風險防控,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風險防控體系,確保集體經濟資金保值增值,推動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全縣142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村均年收入9.98萬元,年總收入同比增長20.5%。

強化項目管理,筑起風險防控“防火牆”。項目論証,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組織農業、環保、林業、國土、發改等9個部門組成“項目論証組”,對全縣申報的所有村集體經濟項目進行全覆蓋、點對點指導,有181個資源消耗低、產品附加值高、可操作性強的低風險項目通過申報審批,將8個環境污染少、生態可持續、生產方式集約化的一般風險項目納入“備選項目庫”,將14個不符合相關環保政策條件、佔用受保護農田、資金回報率低的高風險項目予以剔除,確保村集體經濟項目落地前科學防范風險。動態管理,根據上級政策、市場需求、實際情況等變化,實行項目動態化管理,對項目運行的各個環節進行盤點和評估后及時作出調整,有效規避項目運行風險。如根據疫情發生后國家修訂的相關政策,對3個村的竹鼠養殖項目進行及時調整,同時經過市場調研了解到食用菌種植項目因勞動力成本過高導致資金回報率低,今年將此項目轉型為菌棒生產項目。分類防控,針對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盤活型、服務創收型、物業租賃型、股份合作型等不同村集體經濟項目類型,採取過戶抵押、技術引進、購買涉農保險等不同舉措分類管理減低風險,增強村集體經濟風險防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聚焦資金監管,鞏固風險防控“壓艙石”。完善管理制度,研究出台《灌陽縣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財務管理辦法(試行)》《灌陽縣村民合作社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財務收入預算、開支審批、財務公開和村民合作社管理等制度,實行民主理財和“村財鄉管”,杜絕白條,規范集體資金經營管理,做到公開透明。規范資金使用,針對財務預決算、收支管理、會計報表和檔案管理、財務監督和責任追究、績效評價等12個關鍵環節列出76條細則,明確資金使用審批手續、使用程序范圍等,規范設置“縣→鄉→村”“二上二下”資金使用審批程序,確保資金使用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加強資金審查,採取“縣級抽樣審查、鄉鎮黨委全面核查、村社區嚴格自查”相結合的審查方式,對向9個鄉鎮142個行政村(社區)投入的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開展全面審查,涉及審查項目417個,專項經費1.16億元。對審查中發現的問題,對照問題清單開展自查自糾,逐個項目制定和落實風險防范措施,通過審查,完善項目15個,2464.8萬元村集體資金得到規范利用,確保資金使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監管體系有效運行。

匯聚人力資源,建立風險防控“人才庫”。優化帶頭人隊伍防范風險,大力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和“千名后備村干部”培養工程,通過制度化履職管理、常態化選優配強、多元化培訓提能等措施,壓實責任、優化結構、提升能力,以優質帶頭人隊伍強化村級集體經濟風險防范。培育本土人才降低風險,通過實行“雙培雙帶”工程,注重把農村涌現出的種養能手、致富能人吸收到黨員隊伍中來,將358名本土人才吸納“農村實用人才庫”,通過“傳幫帶”形式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創辦規模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5家,成立專業合作社30家,實現集體經濟增收200多萬元。引進高端人才化解風險,在9個鄉鎮26個村建立“扶貧專家工作站”,協調來自桂林理工大學、市發改委等高校和單位的80多名各領域專家、人才“進站”,並依托“袁隆平院士工作站”22名高技術人才團隊和高端技術優勢,通過專題培訓、田間講學、決策咨詢、項目合作等方式,為32個村集體經濟項目提供精准的技術指導,有效化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問題,提升村集體經濟科學發展水平。(駱路之 譚旺欣)

(責編:許藎文、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