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三牛’精神,砥礪奮進、隻爭朝夕、開拓創新,奮力建設珠江—西江經濟帶產城融合發展的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生態濱江城市。”這是今年平南縣兩會對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總體部署。
近年來,平南縣主動作為、攻堅克難、爭先創優,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為進一步建設產城融合發展的生態濱江城市夯實基礎。去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9.45億元,增長6.3%﹔財政收入23.79億元,增長10.9%﹔固定資產投資151.9億元,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46元,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48元,增長8.5%。全縣獲市級以上榮譽共243項,其中,國家各部委給予獎勵40項,自治區黨委、政府及各廳局給予獎勵127項,貴港市給予獎勵76項。
隨著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自治區實施“雙核驅動”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強勢發展,作為貴港市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沿陣地,平南縣在西江經濟帶中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平南縣將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以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和高鐵經濟帶建設為依托,著力打造紡織服裝、生豬、全域旅游三大產業鏈,加快形成千億元產值園區,加快建成珠江—西江經濟帶產城融合發展的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生態濱江城市。”平南縣縣長楊大東表示。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發展壯大。平南縣以創建“全區產城融合示范縣”為抓手,實施“產業發展提升年”活動,開展“項目建設大行動”,重點打造紡織服裝產業鏈,目前有97個紡織服裝項目待開工建設,力爭年內實現60個以上項目竣工投產。以創建廣西生豬示范養殖基地為目標,聚焦龍頭企業生豬養殖項目建設,推廣“鐵桶計劃”等生豬養殖模式,加快推進生豬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項目,做大做強生豬全產業鏈。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設養豬基地9個,年出欄規模達98萬頭,百億元生豬全產業鏈已邁出堅實步伐。該縣開展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加快“南雄北帝”景區提升工作,同步推動旅游與文化、商業、農業、交通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線路和旅游特色街區等項目,為打造百億元全域旅游產業鏈奠定堅實基礎。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平南縣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新建高標准農田4萬畝,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推進葛根、玉桂等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強扶貧產業基地管護,以山東壽光(大新)現代化大棚蔬菜種植基地為樣板,輻射帶動全縣現代特色農業發展。開展“鄉土文化振興三年”行動,建設一批鄉鎮文化館、圖書館、新時期文明實踐所(站)和村級文化館,助推農村文化繁榮發展。將鄉村風貌提升與土地綜合整治、特色產業發展等工作有機結合,推進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提升鄉村風貌,創造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平南縣高質量開展“城市建設提升年”活動,加快推進城市綜合體、龔州生態公園(二期)等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品位。持續推進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著力抓好市政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規劃完善新城區道路及排污排水。依托智慧城市項目建設,加快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繼續實施“街長制”,加快謀劃建設城區文旅特色街區,科學設置停車位和公共衛生間,用干淨整潔的環境全面提升城鎮形象。深入實施“交通強縣工程”,配合推進一批高速公路、鐵路、車站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西江黃金水道(平南段)項目建設,發揮平南立體化交通優勢,全力推進S304繞城公路(四環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暢通城鄉融合發展大動脈。
“平南縣將緊扣‘建設壯美廣西 共圓復興夢想’總目標,按照貴港市委提出的‘12355’工作思路,擔當作為、銳意進取,加快建成珠江—西江經濟帶產城融合發展的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生態濱江城市,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向建黨100周年獻禮。”平南縣縣委書記周仕志對平南縣的發展充滿信心。(記者 黃靜華)